第一天
《家庭治疗中的代际传递》
开场:家庭治疗对内容是有关注的,但更多是从关系层面去切入。家庭治疗第一步永远是理解,理解之后才有可能改变。家庭治疗的“中立”意味着可以不变,是尊重家庭选择不变的中立。
1、Bowen家庭系统理论的八大概念
基本概念:家庭是一个情绪单位
1)核心:自我分化
分化不良的人是很敏感的,分化良好的人有较高的焦虑承受力、抗挫折力、较少担心别人的看法、信任别人,不担心被抛弃
融合度较高的家庭——焦虑水平较高、自主性高的人不快乐、家庭成员要求较多、过度关注or忽略、心身疾病
融合度较低的家庭——焦虑较少、关系融合较少、关系较好、生活问题少、情绪和理智融合少、较好的决策判断、独立面对挑战
自我的构成要素:假性自我(超我、受关系系统影响)、基本自我(强调独立、反对连接)
2)三角关系
使系统更稳定,是家庭情绪或关系系统的基石
三角化的后果:
个体失去自我的一部分,稳定关系,降低焦虑
冲突被隐藏起来
创造一个封闭系统——不容易接纳新信息;关系中的亲密感、清晰度不够开放;未来关系,对于开放的害怕、焦虑。
分化低的成员,从被照顾系统到婚姻系统,充满了恐惧
3)核心家庭情绪系统:核心情绪——焦虑
相似原则: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分化水平相当的人作为配偶
互补原则:一方界限模糊,一方界限僵化
分化水平低的人结为夫妻,核心家庭情绪系统不稳定,情感融合度高,倾向于通过疏远、冲突、倾斜、三角化来解决问题。容易出现肠胃问题、过敏、寻麻疹等躯体反应。
三种情绪功能模式:配偶一方情绪或躯体症状;婚姻冲突;过度关注孩子。
4)情绪截断
一个分离、孤立、撤退、逃离的过程,或者否认家庭的重要性
与父母的融合程度传承给自己,并反应在关系模式的互动上。
“对父母产生的未解决的依恋关系,等同于未分化的程度,必会影响人们自己的生活与下一代”——Bowen
影响:不是真正的独立,是对强大的关系融合的反应;冲动性低进入到情绪极端,也往往采用情绪截断的方式建立亲密关系;传递给自己下一代;只有与家人或过去的世代保持接触,才可能在生活中过的更好。
5)家庭投射过程
父母将自身低分化传递给孩子的过程
家庭中最幼稚、最脆弱、最忠诚的孩子容易被当成父母情绪的依靠,不管出生顺序
6)多世代传递
每一代中,与家庭融合度高的,自我分化低,与另一个自我分化低的人结为夫妻,通过核心家庭情绪过程,将焦虑传递给下一代。
焦虑注定每一个第三代的孩子的情感分离过程,如果过度聚焦一个孩子,他没有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很难从家庭分化,如果焦虑较少集中孩子身上,孩子越容易与父母产生不同的分化。
7)手足位置
手足出生顺序对个体的影响不一定是事实,更多关注个人的功能位置
最年长手足:高功能者 最 年幼手足:低功能者
独生子女:空间
婚姻中老大和老小的结合,容易形成关系倾斜,一方主导,一方迁就
8)社会情绪过程
放任型教养方式、享乐原则、性革命、埋冤父母
练习:30分钟,5人有一组,回答以下问题
你的父母是怎么结起婚来的?
他们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决定要孩子?
面对2个以上孩子,包括双胞胎,父母有态度上的区别吗?
谁是父母的小帮手?代言人?消防员?谁是拯救者?有没有令人羡慕/痛恨的情绪伴侣?
家庭的代际纵轴线存在最相似的部分是什么?
2、答疑
1)家庭中的“小帮手”“代言人”是如何选定的?
第一是易感性,先天的因素,总是会第一个感受到父母情绪,跳出来承担的孩子
第二是父母的喜爱,可能是性别、外貌、关注度、分化程度,或者社会文化有关
总之与手足位置的相关性低,更注重的是互动
家庭中的同胞手足,不是按照自然顺序,而是按照功能顺序确定
2)解读事实,往往比客观事实更重要,系统的自组织,重要的是你看到了什么
3)心理治疗的六大原则其中一条“主观卷入,客观中立”,未处理的情感(依恋),造成治疗师可能会自动跳入家庭中
卷入不是代替丈夫/母亲去互动,卷入的判断标准:治疗师用了洪荒之力
相信家庭,家庭是有能力、有资源,去理解顺应家庭,早期不要给太多挑战,挑战在后面,客观不是我替你说,而是家庭自己领悟到,咨询一定要有边界。
4)基本自我不仅仅是本能,既包括本我,也包括塑造过程中的自我,是坚定的部分,代表自我接纳、自我认可,不会被外界轻易影响的部分。而假性自我则是被妥协的部分。
5)倾斜除了是一种现实,同时也是一种策略,不直接冲撞,显示出不吵闹,一个打一个挨,实际上有更多被动攻击的方式,是共谋的倾斜。
倾斜和互惠的状态是核心家庭情绪过程,弱是最大的强。一方战胜另一方,另一方人格不独立,被迫的依附,同时也有需要,所有的模式都是相互需要。
6)焦虑是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是存在未解决的冲突,是累积形成的
第二天
《情境家庭治疗理论》
1、创始人:纳吉 情境性家庭治疗 家族是一个连续体
在个体治疗中,按照情境性理论,可以分别去探索三个层面的关系,一是我和过去我的关系,代表冲突,来自原生家庭,目标是和解,第二是我和现在我的关系,代表自我接纳,第三是我的将来我的关系,代表走向未来
隐形的忠诚:安全感、归属感
治疗师要尝试去体会来访心中对父母忠诚的部分,依恋的部分,而不是告诉ta去和父母和解
2、纳吉的家庭债务理论
家庭账本:记录负债和权力的账本,每个人都会从原生家庭继承一本账本,决定一个人在新家庭的角色,用在原生家庭学会的方式还清这笔债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重新开始,试图重新开始是因为他们的家庭账中出现了负债和权利的失衡,这种不平衡也有功能、意义,促使我们发生改变
症状代表不公平的积累。不公平感日积月累,最终变成大得不能实现的期望
成年人家庭治疗基本原则:能和解尽量和解,不能和解,接纳也是一种和解。
3、家庭账本的关系伦理
平等:每个人都有权要求自己的福利被考虑和被尊重
信赖:当家庭能面对负债和权利的账并能有效处理这些账目时,家庭才会有信赖感
任何症状都是一段时间情境的积累
基本原则:孩子的权利大于债务
亲子关系是不均衡的,孩子出问题,一般都是孩子承担太多原本不该他承担的,他去承担了,父母在孩子早年的责任:不求回报
症状:一笔永远算不清的账,而从此呆呆传下去,成为遗产
三种有问题的孩子类型:被过度关注、被忽视、残疾
4、循环板
许多人都试图反抗自己的遗产,但又只有遵从遗产的安排,才不会焦虑、内疚
功能不良家庭的核心影响因素
界限不清不一定都是坏的,在某些阶段是必要的
内疚感同时也会约束了犯错的行为,中国青少年犯罪率相对西方的低,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融合的好处
分裂的孝顺行忠诚,孝顺性忠诚是一种隐形遗产,是家庭关系动力的核心
功能良好家庭的标准:家庭账本的收支平衡
《史第尔林的派遣理论》
1、派遣过程的偏倚
过分的要求、不堪重负
引起受派遣者严重的孝心冲突
几种使命互相矛盾,受派遣者无所适从
领到了使命,却没有被送出去执行、完成
孩子被送出去后,却没有什么使命要完成,这样的孩子易受家庭忽视或排斥
2、对于代际的认命,是一种宿命论,也是一种接纳
答疑
1、家庭成员遇到临界点就逃跑,要让家庭去看到战斗是共同迎接不确定的部分,这种焦虑,是治疗师要去尝试营造的
2、成长就是去突破,突破 那些假和谐、回避,学习如何情绪分化
3、阻抗是隐形的忠诚。咨询师要保持敏感度,敏锐地觉察来访者当下的需要,看到ta继承了原生家庭的部分,但又说不好,如果ta完全放下,也就不会纠结了,所以可以看到这还是一种忠诚,隐形的忠诚,可以去探索这部分。
4、家庭中更有能力的人更容易发生变化
5、所有的症状行为的维持都有其功能和意义,首先尝试看到并理解这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
第三天
开场
1、抗逆力:弹性,低分化的代际传递也是一种不变的稳定的抗逆力,在和来访形容抗逆力的时候,可以将自我分化说成自我成长,更容易理解,一般可以形容在一开始的自我就像一个肥皂泡,它很容易就被外界的力量搓破,很脆弱,慢慢的自我成长了,会变成汽球,没有像肥皂泡那样一碰就破,但还是不够稳定,最理想的就是皮球或者篮球,富有弹性,外界施加的影响,可以很快的恢复,不会被轻易破坏。
最极端、完全独立分化的状态是:钢球,但也就不被人喜欢了。
2、传承的本身虽然有绝望,只能认命,但也有希望,因为它是稳定的。对于控制论来说,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促使变化的部分,但很动荡,不稳定,而负反馈可以保持不变,维持症状和稳定。
3、所有改变的第一步都是困惑、混乱,所有有序的组合都不会发生改变
《依恋理论在家庭治疗中的扩展》
1、依恋的定义:一种过程,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实践连接
人际中的三大毒害:不屑、冷漠、忽视
2、成人依恋关系
安全型:强大、有力量,自己和他人都是好的,有价值的
矛盾型(先占型):用问题来试探、检验关系,对赞美、浪漫成瘾,攻击力很弱,情绪为主导,对被拒绝很敏感,自己是不好的,没有价值的,他人是好的,有价值的
回避型:刻板、强迫,不会那么轻易回应别人,能量不愿意黑别人,认为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他人是不好的没价值的
混乱型(迷失型):严重创伤、暴力、虐待、霸陵等事件,边缘性人格、自恋型、表演性人格,自己和他人都是不好的,没价值的
3、依恋理论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是从依恋的角度去看关系:父母的冲突使得孩子觉得不安全
父母冲突/冷战——孩子时刻担忧父母——无法体验到安全稳定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和照料者的状态没有信心;无法感受到照料关系的持续的可获得性——不安全感——症状和问题行为
父/母焦虑和痛苦——父/母情绪去到孩子那里——对自己和照料者的状态没有信心;无法感受到照料关系的持续的可获得性——不安全感——症状和问题行为
父/母焦虑和痛苦(个人因素)——无暇照顾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孩子发出需求得不到高质量的回应——对自己和照料者的状态没有信心;无法感受到照料关系的持续的可获得性——不安全感——症状和问题行为
父/母焦虑和痛苦(个人因素)——孩子发出需求得不到高质量的回应——对自己和照料者的状态没有信心;无法感受到照料关系的持续的可获得性——不安全感——症状和问题行为
依恋关系是可修复的,也就说明依恋模式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
依恋关系的修复可以通过(以下过渡性客体):
一是治疗师
二是人生中的贵人(老师、重要朋友等)
逆袭人身上的特质:运气、天赋
4、练习:我的依恋清单(一)
1)有人无条件爱你吗?他/她是怎样传递那种关心?
2)所有亲密关系里,你最看重哪一种?第一忠诚哪种关系?
3)你有亲密关系双刃剑问题吗?
4)你最期望的亲密关系有遗憾吗?你有没有搞糟过某种亲密关系为此耿耿于怀?
5)在亲密关系里,你最想分享给大家的是什么呢?
我的依恋清单(二)
1)有一个人无条件爱你,或者欣赏你吗?
2)ta欣赏或爱我身上什么特点?
3)你从ta的哪些言语举动能感受到这份欣赏和爱?
4)以前当你感觉被拒绝、被抛弃时,有谁层保护和安慰过你吗?情况是怎么样的?
5)你有哪些优点?
6)如果把这份爱和欣赏转移到你的孩子(如果有)或家人、配偶身上(如果有),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第四天
《家庭治疗中的叙事方法》
1、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发明新的故事、例外,不同的东西、差异,但不一定都是好的,只要不同就是资源,不是一定要高价值的、道德评判的
2、家庭治疗中叙事治疗的技术
1)外化: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步骤:第一给问题命名——第二描述问题的影响——第三评价问题行为的结果——第四对问题的影响做一个论证评估(也是心智化的过程)
假设“焦虑”是面前这瓶矿泉水,你作为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去说说……
2)解构:用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从个体——家庭——社会层面去解构)
三个角度:
第一是自我监控:你如何看待你的问题
第二是家庭的影响:问题出现后,家庭成员的变化
第三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将问题放在关系中去理解,探索问题的脉络
3)改释(建构、重构):重写生命故事
怎么办就是和家庭一起去建构
假设:一是来访者肯定有他生命中的资源;二是坚信来访者是他生命真正的专家和主人
源于第二控制论,治疗师也是系统中的一员,那治疗师和来访者关系就是平等的,没有专家的身份,治疗师拥有的是不同的视角
双重聆听:
既要听到来访者的痛苦和伤害,也要听到资源、能力和希望!
萨提亚:不仅是家庭治疗之母,也是资源取向之母(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问题)
改释并非都是积极的,但一定是和原来不同,要从关系中去改释
举例:
关系纠缠、低分化的家庭:你们家人的情感十分紧密,生怕伤害或麻烦别人,以至于从来不想直接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不满和要求,而是用自己身体上很微妙的变化让别人觉察,只有这样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人可能会觉得很累,但是我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些长处,只是考虑一下如何做的更好!
意义改释
攻击行为——要求边界,迫使对方变强大
懒惰——让他人为自己工作
敏感——拥有惊细的触角
冲动——充满激情
爱哭闹——寻求关注
过分关心——付出
自我贬低、自卑——谦虚
白日梦——丰富的内心世界
纠缠的关系——关系亲近,家庭成员非常在乎对方
哭泣——公开表达感受,善于表达
背景改释
有攻击性的人——可以很好的对付难缠的顾客
伴侣有婚外情——自己有外遇时,至少不会良心不安
多动症——成为舞蹈家或者运动健将
内容改释
不同于前两种,保留对被指责行为的消极描述,将问题背后的“好意图”提炼出来
我理解,您的孩子因为攻击行为的方式在学校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们可否考虑一下,如何能够支持他用其他的方式赢得尊重?
你们习惯了使用争吵的方式来沟通,可否尝试换一种不那么伤害彼此的方式来调节你们关系的远近?
4)时间线:重写生命故事
按照家庭的生活进程,将生活事件进行列表,帮家庭看到资源,从消极事件中获取资源
也是外化的一种
积极或消极的时间线
以上所有的方式,可以整合,也可以创作,创造性的使用,也是家庭治疗的特点
保持对不确定性的好奇,有的人用冲突跟你联系,有的人用热情跟你联系,要和各种状态的家庭成员共处
提醒:12岁以下不能做个体治疗,要做家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