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活动培养创造力有直接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在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有:
1、在歌唱活动中创编歌词。例如,在小班音乐活动“小手爬”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让幼儿会演唱原歌曲的基础上进行了新歌词的创编活动,结果效果很好。孩子们想出了滚、点、跳、摸、拍……等手的动作,而且配上相应的小手动作边唱边表演。中班班歌曲《好娃娃》教学中,让幼儿将帮助家人做的事情改成歌词,并让幼儿用同样的曲调演唱,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自我表达的乐趣,在掌握特定曲调的乐法和节奏特征的同时,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发展。
2、日常活动中自编自唱。幼儿稚嫩之心极易受音乐艺术美的感染、受音乐情形的激动,天生地喜欢自编自唱。这种活动是幼儿内心处于自由、积极的状态下自发进行的,是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音乐知识、经验,运用旋律或近似旋律来唱出所见、所想、所熟悉的事物。如:幼儿看到妈妈做饭就唱妈妈,看图书就唱图书上的内容等。奥尔夫说过,原本性的音乐是让儿童很早就开始以即兴活动形式,创造性的探索节奏,音响彻云霄和旋律等音乐基本素材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以上一系列论述表明,即兴性创造原则的精髓在于,不仅仅把即兴演奏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而是把它作为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即兴的活动中,培养了儿童的敏锐的听觉,精确的节奏感,对于音乐定时、结构的感知,对于音乐形象、表现的黎烈和高度的集中注意,默契的相互配合,实际上是对儿童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奥尔夫活动中首先唤醒和加以训练的是我们的想象力。因为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即兴活动。儿童在成长、实践的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
3、随歌曲创编动作。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喜欢运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唱歌活动中经常会通过一些艺术性的形体动作,跟随音乐或根据歌词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例如当学会唱一首歌曲时,我就会引导幼儿去倾听、去感受、去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根据歌词以及音乐的节奏快慢创编出相应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在缓慢、柔和的音乐表示风儿吹、白云飘时,幼儿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各种想象动作:如舒展双臂;唱到有只小燕子跌下窝时,他们会像歌词中的场景有的蹲下,有的低身……;在表现欢快、跳跃的音乐时,幼儿则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做适应于此音乐的各种动作,如快步走或小跑步,模仿鸟儿快飞或小动物跑动。在歌曲《大家来看灯》的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学会歌词,在唱到“神仙灯”时,问幼儿“你觉得神仙灯是什么样的?”当有一幼儿说“好像神仙老爷爷一样。”“这时我会马上引导他用动作来表现。此时他随着旋律做个老爷爷弯背慢走的动作,为了引导幼儿多种创造性动作的产生,我又引导他们尝试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来表现神仙爷爷的样子,这时有好多幼儿都上来表演,有的做出了摸胡子的动作,有的做出神仙变法的动作,还有的做出了咳嗽的动作……真是“百花齐放”。整个活动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创编了多种动作来表现各种花灯的音乐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发展了幼儿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