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在上一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战胜项羽赢得天下,建立了汉朝,史称汉高祖。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对平民出身的刘邦来说亦是如此。坐拥天下之后,对昔日帮助自己夺天下的功臣们该如何对待?分封制与郡县制又该如何选择?这一集我们一起来探索郡国并行。
一
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高规格的凭证:丹书铁券。用铁铸造而成,上面的字铸成红色,铁券上刻着誓言。在汉朝初,铁券上信誓旦旦地刻着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表明汉王朝将永远承认诸侯国,诸侯王及其子孙也将永远效忠汉朝廷。
图片
公元前202年,刚成为皇帝不久的刘邦,为了巩固统治笼络功臣,就以丹书铁券的形式与七位异姓诸侯王盟誓,表明只要汉王朝的江山在,就会让诸侯国永不绝嗣。
图片
丹书铁券一分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执一半,代表着皇帝给诸侯王的至高承诺。这七个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由于他们均非皇室刘氏,历史上称作异姓诸侯王。
图片
函谷关是秦汉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个关口。在刘邦统一天下后,这里成为刘邦与诸侯王统治势力的分界线。刘邦虽然身为皇帝,但其直接统辖区只有函谷关以西,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十五郡,采用全面郡县制。
中央统治透过郡县直达地方乡里。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关东地区全部分配给七个异姓诸侯王。诸侯国虽然接受汉王朝的统一管理,但拥有很大的行政、司法、军事权,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独立王国,其实力足以与中央朝廷相抗衡。
图片
秦汉之际,各大军事集团并立,逐鹿中原。刘邦出身卑微,势单力薄,要想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七个异姓诸侯王在当时均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刘邦必须争取的盟友和辅佐。
图片
裂土分封,不仅是刘邦争取他们的手段,也是他们拥戴刘邦对抗项羽的前提。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与项羽决战,约韩信、彭越合击项羽。因刘邦没有分封他们为王,两人都按兵不动,导致刘邦大败。刘邦审时度势,封他们为王,两人才率军前来,共同打败项羽。因此,分封异姓诸侯王,对刘邦而言,实为无奈之举。
二
同姓与异姓诸侯王交错
然而,由于分封地异姓诸侯王势力太大,很快成为汉王朝的巨大威胁,刘邦登基仅五个月,便发生了燕王臧荼谋反事件。
刘邦亲率大军平叛。臧荼的实力在七位诸侯王中并不突出,因此,刘邦仅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平定叛乱。臧荼势力刚刚被削平,又有人告楚王韩信谋反,这令刘邦刚刚放松的神经又绷紧了。
韩信,为汉初三杰之一,是楚汉战争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韩信造反,刚刚建立的汉王朝将面临致命的危险。
这里是河南省淮阳县城区的一座普通的桥,名叫平信桥。之所以叫平信桥,是因为传说这里是刘邦逮捕韩信的地方。当时,刘邦最终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巡游云梦泽,在韩信来此拜谒时,令武士将其抓捕。刘邦不忍心将韩信处死,将其贬为淮阴侯,置于京师自己眼皮底下严加控制。
图片
在古代中国,分封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全面的郡县制却只在秦朝实行了十几年时间。全面的郡县制虽然能使中央高度集权,但看似无比强大的秦帝国仅仅十五年就迅速灭亡。汉初君臣不能不对秦朝实施的全面郡县制产生怀疑。他们试图在郡县制与分封制中找到平衡,使大汉王朝长治久安。
韩信被废为淮阴侯后,除掉了刘邦一大块心病,但接下来,他该如何处理韩信统领的楚地呢?韩信被抓之后,刘邦在一位大臣的建议下,将楚地和关东其他一些地方分封给皇室子弟,把自家人安插在异姓诸侯国之间,与异姓诸侯王抗衡。
图片
这年正月,刘邦封堂兄刘贾为荆王,王五十三县。弟弟刘交为楚王,王三十六县。哥哥刘喜为代王,王五十三县。庶子刘肥为齐王,王七十三县。同姓诸侯与异姓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力量大致相当。
三
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王
风暴从北方席卷而来,又一场战争即将爆发。匈奴冒顿单于趁中国内乱,迅速控制了塞北蒙古高原,并向南侵犯中原。公元前201年,匈奴攻打诸侯国代国都城马邑,面对匈奴人的强劲攻势,韩王信投降匈奴。
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北伐韩王信及匈奴。然而,由于轻率冒进,在平城白登山竟被匈奴四十万精兵团团包围,险遭丧命,七日后才侥幸脱险。
这里,曾经是赵国的都城赵王城。公元前199年十二月,刘邦回师长安,路过这里。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娶了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对于此次刘邦驾临,张敖甚是恭敬。
贯高等人决定,在刘邦上厕所时刺杀他。由于刘邦突然决定离开,躲过了一劫。次年,刘邦将赵王张敖贬为宣平侯,改封自己的儿子代王刘如意为赵王。赵国依然没有平静。
公元前197年九月,赵相国陈豨发兵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率兵征伐,离京前令韩信、彭越跟随自己出征。不料,韩信、彭越像当年刘邦与项羽决战时一样,再一次称病不从。这件事令刘邦耿耿于怀。
此时,有人告发,淮阴侯韩信与陈豨勾结,要趁刘邦不在长安之际,里应外合,袭击留守的吕后和太子刘盈。在刘邦率兵平叛时,长安宫中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一幕的主导者是刘邦的皇后吕雉。
图片
她与相国萧何合谋谎称刘邦已杀陈豨,骗韩信入宫道贺,将其抓获。萧何本以为吕后会先关押韩信,等刘邦回朝后再做处理。没想到,吕后露出狠辣的一面,不仅立即在长乐宫钟室将韩信斩首。而且夷灭韩信三族。韩信,这位刘邦昔日的盟友最终成为刘邦内心当中最大的威胁人物。
在政治的需要下,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当年赐给韩信的丹书铁券也已形同废纸。韩信在被刘邦抓捕时,就曾仰天长叹“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这位一代枭雄,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
而与韩信同时称病的彭越也未能幸免,最终,也以谋反罪被砍头示众,身体剁成肉酱,分给诸侯王。
韩信、彭越一个个被杀,淮南王英布心惊胆战。当他接到彭越的肉酱时,担心自己也落得这样的下场,促使他最终选择反叛。英布认为,汉将中只有韩信、彭越是他的对手,但这两个人都被刘邦杀了,而刘邦年老患病,不可能亲自出征,所以英布有恃无恐,很快攻陷荆国。
汉王朝又一次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危急关头刘邦不得不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远征。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刘邦在蕲县西大败英布,英布逃至番阳,被当地人所杀。然而,刘邦也付出巨大的代价,他被流矢击中,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图片
从公元前202年起,一直到公元前195年,长达七八年的时间,刘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铲除异姓诸侯王上。
他分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彭越、英布被杀掉,张敖被废为列侯,韩王信逃到了匈奴,这些人曾是他的盟友,但是为了王朝的利益,刘邦抛弃了情谊,就连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他本是刘邦最亲密的发小,但也因怀疑要造反受到了大军征伐,被迫逃往匈奴。
异姓诸侯王中,仅留下一个势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与此同时,刘邦企图以血缘关系来维系王朝,陆续分封齐王刘肥、吴王刘濞、代王刘恒等刘姓子弟为王。相比于异姓诸侯王而言,刘姓诸侯王所占的地盘更为广阔。
刘邦打败英布回师途中,路过家乡沛县,隐约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人世,便决定留宿几日,设宴款待父老乡亲。时光仿佛倒流,家乡的风景并未改变,而自己已经苍老。
图片
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回想起十几年峥嵘岁月,刘邦感慨万千,不禁慷慨悲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罢,已是老泪纵横。
刘邦临死前,他与大臣杀白马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此,刘邦似乎可以放心了,他所建立的汉王朝可以稳定地发展下去了。
图片
四
吕雉临朝称制
公元前195年五月,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盈成为新皇帝,即汉惠帝。吕后被尊为皇太后。惠帝为人善良柔弱,与性格强悍的母亲吕后相处自然居于下风。
图片
因此,在位七年期间,朝政实际上掌握在性格强悍的吕后手中。1999年考古人员在山东章丘洛庄发现了第一代吕王吕台的墓葬,陪葬坑里不仅出土了吕大官印、吕内史印和吕大官丞三种吕国的官署印章。而且出土了大量刻有齐字样的铜器和漆器。
经考古研究,这些物品应是齐国制作的,是刘姓齐王为讨好吕后而主动进贡的。在距洛庄八百公里以外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中国现存的唯一一枚汉代玉玺,而它的主人正是吕后。
当时吕后就是用这枚印章分封了众多的吕姓诸侯王。因为当时汉王朝的最高统治权被牢牢的掌握在吕后手中,开太后临朝听政之先河。汉惠帝死时,吕后已专政五年,她立年仅数岁的刘恭为少帝,自己临朝称制,大封吕氏族人为王。
图片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病死,历史再一次出现转折。临死前,吕后令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告诫二人:“当年高帝平定天下与大臣们约定,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如今,吕氏为王,大臣们内心肯定不服,一旦我死,皇帝年少,大臣们恐怕要发动兵变,你们一定要率领军队保卫皇宫,而不要送丧,被别人所制”。
直到咽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吕后仍惦记着保住吕家的地位。然而,她刚刚死去,齐王刘襄即联合刘姓诸侯王起兵反吕。长安一片紧张气氛,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与朱虚侯刘章设下计策,夺取南北军,诛灭吕氏,废掉吕后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刘弘,迎立刘邦中子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
图片
这是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随葬坑出土的数千件彩绘兵马俑。曾担任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的王恺,参与了楚王墓的整个发掘过程。
1984年,一个施工队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随葬坑,坑内出土了数千件彩绘兵马俑。陶俑手中所持多为象征性的兵器,是汉初分封的楚国军队的模型。
当时,诸侯王的权势可见一斑,陪葬坑发现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墓穴在哪里?这其实也是王恺心中的疑问。经过多方发掘,一时间都没有找到,机会总是留给最努力的人。
图片
王恺走了十年的时间,这座汉代诸侯王墓穴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了。就在距离葬坑300米的地方,王恺发现了墓穴。
该陵墓藏于狮子山,海拔54.3米的主峰腹中,气势恢宏,南北总长117米,凿石量5100余立方,墓室面积850余平方米,狮子山楚王墓的发现,再现了汉初同姓诸侯王的强大实力。
图片
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反叛。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叛乱。
这两件谋反事件,虽然都没有造成大的混乱,但靠血缘关系结成的分封制,显现出巨大的弊端,新的危机正在扩大。
五
七国之乱
贾谊,曾担任长沙王太傅,他是汉文帝时的卓越人物,他虽然很年轻,但才高八斗,尤其对国家大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向汉文帝上呈著名的治安策,阐述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尤其是对当时分封制给汉王朝带来的巨大隐患做出分析。
图片
对贾谊的建议,汉文帝深以为然,但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并没有马上采纳。汉文帝坚持将清静无为的国策放在首位,尽量不引发事端,不扰民,使国家在经过长期战乱纷扰后,能恢复生机,渐渐兴盛。
公元前168年,贾谊年仅三十三岁即去世,称得上汉王朝的一大损失。不过,又一位青年才俊正脱颖而出,他就是太子家令,人称智囊的晁错。
公元前165年,晁错上书,建议削藩,也就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当年,齐王刘则死,无子。文帝借此机会,于次年重封齐国、淮南国时将齐一分为六、淮南一分为三,履践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
图片
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景帝即位后,晁错得到进一步重用,提出许多改革措施。公元前154年,晁错再次建议削藩,上书洋洋三十篇,其主要矛头直指吴王刘濞。
两千多年前,吴王刘濞就管理着今天象山地区。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在诸侯王中实力最强。吴国东面临海,可煮盐牟利,境内有铜山。刘濞派人铸铜钱,号称吴钱遍布天下。
此时,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扩大自己的实力,景帝顾虑重重,生怕一招不慎,招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刘濞知道,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于是,悄悄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准备起兵反叛。
当时,朝廷削夺吴国封地的诏书一到,刘濞率先在广陵起兵,打出诛晁错的口号,诸侯纷纷响应,史称七国之乱。
图片
一时间,战争的烽烟弥漫了全国。尽管汉景帝已有所准备,然而,七个诸侯国同时反叛。这显然远出乎他的预料,他赶紧派太尉周亚夫等将领,兵分三路阻击叛军。但景帝毕竟年轻,执政时间不长,他整日坐卧不安,他在想削藩之举是否太草率了。
六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景帝惊恐之余,接受袁盎的建议,在晁错上朝时将其逮捕,并立即行刑。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以腰斩之刑。然而晁错之死并不能阻挡刘濞的反叛步伐。当朝廷使者令刘濞拜受皇帝诏书时,刘濞已自称东帝。至此,景帝放弃幻想,一心平叛。
吴楚军首先遇到景帝的弟弟梁王的坚决抵抗攻城不下。太尉周亚夫趁机断其粮道,叛军转而进攻屯兵昌邑的周亚夫军,周亚夫坚壁不出,待叛军断粮,人心涣散,大败其军。刘濞弃军逃走,仅有数千将士随从,楚王自杀。
刘濞逃到东越,东越王杀了他,将他的头送往长安,七国之乱仅三月就被平定。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治国,将其任用王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降低官员级别,改丞相为相,减省吏员,以和中央官区别。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显著增强。
图片
公元前142年,年仅十五岁的太子刘彻正在提前举行成人礼,因为此时的景帝已经病入膏肓,一年之后景帝驾崩,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已步入鼎盛时期。中央与诸侯王的势力对比,已发生全面逆转,强势的汉武帝将对诸侯王问题做彻底地解决。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所谓推恩,就是诸侯王可以将皇帝的恩泽推广到自己的子孙,就是把皇帝分封给他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孙为列侯。推恩令一下,诸侯王的封地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其势力进一步削弱了。
汉武帝决心做最后的整顿,特意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游。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国政,已与一般富豪无异。分封制终于名存实亡,扰攘百余年的诸侯王问题至此得以基本解决,郡国并行也告结束。
图片
在残酷的斗争中,在新的历史阶段,当盟友、血缘都无法成为维系汉王朝的稳定力量时,郡县制的优势凸显脱颖而出,经过长期的较量,最终分封制淡出了历史舞台。
心得: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刘邦掌权称帝后,对功臣的残忍杀戮让人感到不寒而栗。但这就是残酷的历史,真实的人性。
极致的权力容易滋生人性暗黑的一面。
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功臣要想保全自己,要对人性有一定的认知和防范,要避免锋芒毕露,尽量低调和知足,不可暴露过多的野心。
当年刘邦率兵征伐平叛乱,如果韩信、彭越不是称病不从,令刘邦耿耿于怀,或许日后会有不同的结局。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历史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人性的暗黑不可不防,而如果想要明哲保身,还是要尽量低调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