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圆柱的表面积时,经常会遇到下面的题目。应该说,这个题目对于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难的,如果按照solo分类理论来划分的话,至少应该算是关联水平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两种不同的切法所增加的面的形状,以及与增加的面相关的数据,进而找到关于圆柱的高和底面半径的信息,再求出圆柱的表面积。在此过程中,还要考虑每切一次增加的是两个相同的面的面积。
按照之前的理解,我一般都是要学生先根据底面积的信息求出半径,再结合竖切增加的面积,求出高,然后再计算表面积。然而今天的课堂上,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让我又找到了另外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首先,我只出示第一条信息,让学生求表面积,使学生发现,这种切法只能得出“表面积增加了两个直径×高”的面这一信息,无法找到底面的信息,因此无法计算表面积。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要想计算表面积,还需要哪些信息,于是学生相到,可以知道高或者直径、半径、周长等信息,就可以根据增加的面积求出另外的一个数据,这样求表面积就没有问题了。
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脑中突然灵光一闪,问到:根据这条信息无法确定表面积,但能确定什么?学生思考了一会儿马上发现了:原来120是直径×高×2得到的,因此用120÷2×Π,就是圆柱的侧面积了。有了这个发现,学生马上说,只要知道关于底面的信息即可。于是,我又出示了下面这条信息:
如果把它沿高切成两个小圆柱,则表面积增加了56.52平方厘米。
其实当我出示这条信息时,我就已经发现了计算表面积的简便方法,但我不露声色地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表面积。于是,班级里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孩子乖乖地算底面半径时,已经有一部分孩子发现,这个56.52就是两个底面积,因此直接用60Π+56.52就可以算出表面积了。当他讲了自己的思路后,其他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看似麻烦的问题,仔细分析其中的关联,竟然能用这么简单的方法解答。
想想之前教过的那么多孩子,竟然都没有想到用这个方法来计算,是孩子的能力不足吗?应该不是,应该是教师的引导不到位。之前,也许没有留给孩子们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直接把两个条件给出后,就让学生去寻找表面积所需要的信息,于是,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大多都会想到要去找底面半径和高的信息;而且,直径乘高算的是长方形的面积,很难让人想到它会与侧面这个曲面的面积有关。而今天,带着对问题中已知信息的深入分析,学生不再凭感觉判断,而是用数学计算来进行推理,进而发现增加的两个长方形的面与侧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我想这个问题对学生最大的启发,并不在于找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推理的乐趣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和美妙,如果此题能带给孩子们一些思考和探究的成就感,那也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