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议兵》篇中说:“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这段话字面内容不难翻译,但要语义连贯却不容易,参阅了很多译文,觉得都是硬译,每个字都看懂,但不知所云。
荀子崇尚礼义治国,反对诸侯混战,更反对穷兵黩武,但他主张征伐使礼义达于四海。用兵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征伐不是为了占领,不是为了扩大领土。说到底,战争也是为了实现礼义教化。
因此,应该尽量避免战争,如果征伐对象愿意臣服的,就不应该继续战争,更不可视为仇人,胜利之后实施无情的报复,屠城这样的残暴之举更为荀子所痛恨。报复、屠城与礼义完全不符,也就是说,正义的战争还需要通过正义的战争手段来实现,目标正确,还需要手段正确。
可以说,荀子提出了战争威慑的思想,以威慑而王天下,尽量避免战争,更不可嗜武成性。不要战争是荀子的一种理想,但他并不是把非战本身作为一个目的,荀子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实际上,荀子推崇的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宣王南征都是发生战争的,但战争的规模很小。
这样去理解荀子的思想,那么上文的解释就变得相对容易了,但本人才疏学浅,虽然绞尽脑汁,“兵格不击”一句始终没能悟得本意,若有方家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王师讨伐没有大规模的战争,被讨伐者坚守城池的不急于进攻,不搞偷袭,讨伐对象国臣民欢迎王师的就和他们一起庆贺,任何情况下不屠城,不在当地驻军,出征不妨碍农时。
所以那些动乱国家的臣民都拥护王政,对自己的君主不满,因此希望征伐的王师早点到来。
故周公南征而北国怨,曰:「何独不来也!」东征而西国怨,曰:「何独后我也!」孰能有与是斗者与?
徐国是西周时期淮夷部落中最强诸侯国,周宣王亲率大军与太师皇父、司马程伯休父前往征讨。
大军沿淮水东行,不疾不徐,周宣王下令不许骚扰沿途的百姓,但展示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徐国君臣,周朝的军队在淮水沿岸给徐国军队以沉重的打击,但周宣王的中军帐却稳扎原地,军队并不乘胜追击,徐国君臣于是心悦诚服前来归顺。
徐国臣服后,淮夷各方国纷纷向周天子臣服纳贡,南方从此便安定下来。
因此《诗经》上说:“徐方既同,天子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