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十年代这是一个人称代词,指那些走村穿巷乞讨的人。甚至千禧年初还能见到。
昨天朋友圈第一次全民齐刷刷刷屏,忽然就想起关于粮食和饥饿的一些往事。
记忆中最生动的情景就是小时候在院子里玩,大门是敞开的,在临近中午或者午后、下午会突然出现一个衣衫褴褛,精神疲倦的中老年妇女,有时候是男人,他们的见面词空前一致:“狗狗,过上些。”
这句话现在的人听了可能不明所以,但是那时候的小孩子都知道,这是要馍吃,也就是乞丐,他们是在向孩子们乞讨。至今都佩服乡亲们想出来的一些词的生动形象。
当时的大人基本都经历过胆寒的五八年和热闹的大锅饭,所以会交代孩子碰到要馍吃要给些。一般就是从面缸里抓一把面或者馍盘里拿一块馍馍。他们基本都背着两个口袋,前后绑起来搭在肩膀上,一个装面,一个装馍馍。
如果是午饭时间,再碰巧有剩饭,大人会说:“他丫丫(他爸爸),屋里进来,这半碗饭吃上了去。”他们一般是不会进到院子里来的,就地蹲在大门口扑腾扑腾吃完饭就走了,也不会说谢谢。“狗狗,娃心疼很,咋把碗放了去。”
我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走了多少路,只记住了他们的背影,此后读到鲁迅的《过客》,有时候会想起来。
他们的面庞是黑黢黢的,粗砺如大西北沟壑纵横的贫瘠土地;他们表情是模糊的,似乎千人一面地写着困倦和卑微;他们的背影消瘦而佝偻,孤单如影子一般行走在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