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国藩宛如一颗璀璨而坚韧的星辰,但即便是这样的人物,也有他的“躺平”时刻。
曾国藩早年在京城为官,虽位居二品,担任各部侍郎之职,但彼时的官场仿若一潭死水,腐败与敷衍之风盛行。他怀揣着满腔报国热血,却如同陷入泥沼,“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每一步努力都似石沉大海,毫无波澜。周围同僚们碌碌无为,他试图改变却屡屡碰壁,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下,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失望,萌生出回乡做乡绅的想法,这是他初次陷入“躺平”的挣扎,像是在黑暗中独自徘徊,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而咸丰七年至八年,是他更为艰难的一段“躺平”时期。父亲的离世,如同一记重锤砸在他心上,“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那是他对家乡和亲情的深深眷恋,此刻却因父亲离去而悲痛万分,不得不回乡奔丧。祸不单行,他与左宗棠关系的破裂,像是在他本就受伤的心灵上又划了一道口子。同时,咸丰皇帝对他的冷落,更使他的处境雪上加霜。此前,太平天国的内讧改变了局势,而他向皇帝争取权力的行为引起反感,皇帝准许他在家守制,湘军没有他也打了胜仗,这些都让他感觉自己似乎是个被遗弃之人。仕途戛然而止,他被迫蛰居老家,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宛如一只折翼之鸟,无奈地停栖。
在蛰居期间,曾国藩感悟颇多。他意识到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仕途的起伏不过是命运的考验。他明白自己过往的急功近利和锋芒毕露或许是导致如今困境的缘由,“大柔非柔,至刚无刚”,过于强硬地去追求目标,反而容易折断。他开始思考为人处世的平衡之道,审视自己的内心,在宁静中寻找重新出发的力量。他深知,挫折是成长的磨砺,此时的蛰居是命运给予他沉淀的机会,让他有时间去弥补自身性格和行为上的不足。
然而,这些“躺平”时刻并非是他人生的终点。在老家的日子里,他在书籍中沉淀自己,反思过往,“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如凤凰涅槃般重塑内心秩序,在挫折下暂停脚步,却也在默默蓄力,等待着重返舞台,续写传奇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