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陆原静书
【原典141】来书云;此心未发之体,其在已发之前乎?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其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今谓心之动、静者,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从欲而言乎?若以循理为静,从欲为动,则于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者,不可通矣。若以有事而感通为动,无事而寂然为静,则于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不可通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先,静而生动,是至诚有息也,圣人有复也,又不可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中,则不知未发、已发俱当主静乎?抑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乎?抑未发、已发俱无动无静乎?俱有动有静乎?幸教。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静,然而感通者未尝有减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何疑乎?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
凡观古人言语,在以意逆志而得其大旨。若必拘滞于文义,则“靡有孑遗”者,是周果无遗民也。周子“静极而动”之说,苟不善观,亦未免有病;盖其意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来。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谓之阳之生,非谓动而后生阳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阴之生,非谓静而后生阴也。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春夏可以为阳为动,而未尝无阴与静也:秋冬可以为阴、为静,而未尝无阳与动也。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谓之阳,谓之动也:春夏此常体,秋冬此常体,皆可谓之阴,谓之静也。自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妙、忽、微,莫不皆然。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拟仿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
【译文】
来信问说:“人心是‘未发’的本体,是在‘已发’之前呢?还是在‘已发’之中并且主导着已发’呢?或者是‘未发’、‘已发’不分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呢?说心的动和静,是就有事、无事而言呢?还是就寂然不动,和感物而通而言呢?又或者,就遵循天理,和顺从私欲而言呢?如果说遵循天理是静,顺从物欲是动,那么程子说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等等,就都说不通了。如果说有事而感物相通为动,无事而寂然不动为静,那周敦颐《太极图说》里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说不通了。
如果说“未发”在“已发”之先,是先有静,然后生动,那《中庸》说的“至诚无息”又不对了!静的时候,就是停息嘛。这就不是至诚无息,是至诚有息了。周敦颐说的“性焉安焉谓之圣,复焉执焉谓之贤”,也不对了。因为有停息,所以要恢复那状态,那圣人也有恢复的时候了。
如果说“未发”在“已发”之中,不是分开的,那么请问:是“未发”、“已发”都主于静呢?还是“未发”为静,“已发”为动呢?还是“未发”、“已发”都无动无静呢?还是“未发”、“已发”都有动有静呢?请老师教我!
“未发之中”,就是良知,没有前后,没有内外,浑然一体的心之本体。有事、无事,可以说一个是动,一个是静,而良知不分动和静。寂然不动,感物而通,可以说一个是静,一个是动,而良知不分是寂然不动还是感物而通,动不动,通不通,良知都在。动还是静,是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心之本体是不分动静的。
理,是不动的。动,就是欲望了。如果遵循天理,就算处于人事应酬万变之中,也没有动。而如果顺从物欲呢,就是心如槁木,也不算静。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有什么疑问呢?
有事而感物相通,固然可以说是动,然而寂然不动的心未尝有增加;无事而寂然不动者,固然可以说是静,然而其感物相通的心未尝有减少。不增不减,才是本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有什么疑问呢?
没有前后内外,浑然一体,至诚无息,自然无疑,说什么至诚有息呢?
“未发”就在“已发”之中,但“已发”之中未尝还有一个“未发”存在;“已发”在“未发”之中,但“未发”之中未尝还有一个“已发”存在。所以说心体不是没有动、静,只是不可以用动、静来区分心体。
但凡古人的话,在在于用心体察,通晓其义,如果拘泥于文字,断章取义,那你看《诗经》里那句话“周余遗民,靡有孑遗”,这句就该理解为周朝确实没有遗民了。周敦颐说“静极而动”,如果不审慎看待,那也会读出毛病来。他的意思,是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路说过来。太极生生不息的道理,妙用无穷,其本体却是恒定不变。太极的生生不息,就是阴阳的生生不息。在其生生不息之中,就其妙用无穷就是动,阳在此运动中产生,而不是运动之后才产生阳。在其生生不息之中,就其本体恒定不变而言就是静,阴在此静止中得以产生,而不是静止之后才产生阴。如果真的是静止之后才产生阴,运动之后才生阳,那么阴阳、动静就各自是不同的物了。阴阳是同一种气,气收缩为阴,伸展为阳,动静只是一理。理隐蔽起来是静,显现出来是动。春夏可以说是阳和动,但是春夏未尝没有阴和静。秋冬是阴和静,但秋冬不是就没有阳和动。春夏秋冬变化不息,这就是阳和动;春夏秋冬都有常定之态,就是阴和静。从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妙、忽、微,不管多少时间,全都是如此。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这个道理对于通晓大道的人来说可以默会而知,却无法用言语表达、穷尽。如果只拘泥于字句,比拟模仿,那就是所谓“《法华经》支配着心转,不是心支配着《法华经》转。”
【解读】从对阴阳、四时的辨析中进一步理解良知。阴阳互生、四时变化,良知就是不变的天理;无论内外如何变化,良知都是寂然不动的。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