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都,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西安、洛阳、北京、南京。的确,这几座城市曾经长期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不过,动辄“几朝古都”的说法,其实有些夸张,往往是当地为了发展文旅产业制造的噱头。比如,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但是,一来其中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都只是割据政权,而非大一统王朝;二来西汉、东汉之间有着法统的延续性,应当被视为一个朝代;三来新莽长期以来被视为“伪朝”,其法统并不受到承认。因此,综合来看,西安称为“六朝古都”(西周、秦、汉、西晋、隋、唐)更为合适。
相比之下,太原这座城市就像她的人民一样,显然过分实在了。太原在推广文旅资源时只说自己是“战国名城、北朝霸府”,从来就没提过自己也是古都。
是的,太原也是古都,她曾经是赵国、北汉的首都,北齐、唐的陪都。只不过,赵国、北齐、北汉都是割据政权,不是大一统王朝。唐虽然是大一统王朝,但是,陪都不止一个,而太原作为北都的重要性显然不及东都洛阳。因此,太原也是古都这件事情就很少被提及了。
不过,北齐王朝非常特殊,作为陪都的太原,却比作为首都的邺城还有排面,而被认为是事实上的首都。今天(2023年12月20日),国内首座建设于墓葬原址上的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我们就借着这个机会聊聊太原的这段“高光时刻”。
1
在之前的文章(《山西忻州的这个“猛男”,手下出了四个皇帝》)中,我们说过,523年,六镇起义爆发。北魏政府军不堪一击、屡战屡败。北魏朝廷只得颁布诏令,发动地方豪强起兵勤王。
出身于北秀容(即今天的山西忻州)的地方豪强、契胡部落世袭领民酋长尔朱荣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投入到与义军的作战中。他极具军事天赋,在此后的数年中,相继平定了数支义军。
在此期间,尔朱荣格外注重笼络投降自己的六镇兵民,并从中广泛选拔可用之才。由此,以尔朱家族为核心领导力量,以契胡武士为中坚军事力量、以六镇兵民为外围军事力量的军事政治集团——尔朱荣集团形成了。
528年4月,尔朱荣假托孝明帝密旨,以“匡扶帝室”的名义,率领大军进占洛阳,随后发动“河阴之变”,屠杀洛阳的宗室、勋贵、大臣共计2000余人。
由于根基不稳,又犯了众怒,尔朱荣扶持长乐王元子攸为帝,也就是孝庄帝。随后,率领大军回到晋阳(即今天的山西太原),建立霸府(即权臣建立的控制朝廷军政大权、成为实际权力中心的幕府类非正式机构,如大丞相府、大将军府、大司马府等),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牢牢抓在手中。
530年11月,尔朱荣被孝庄帝刺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尔朱荣的部将高欢崛起了。
当时,原本被尔朱荣安置在河北的六镇兵民不堪压迫,不断掀起反抗斗争,让刚刚接掌北魏军政大权的尔朱兆(尔朱荣的侄子)头痛不已。高欢趁机进言,表示应当派遣大将率军前往安抚。于是,尔朱兆就让高欢担当此任。
尔朱兆的心腹慕容绍宗知道后立即劝阻,表示“(派遣高欢前往河北)譬如借蛟龙以云雨,将不可制矣”。但是,为时已晚,高欢已经率军离开晋阳。一路上,高欢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每次经过麦地,都要下马步行,以免马匹践踏麦苗。因此,受到沿途民众的拥戴。
531年1月,高欢抵达河北,河北地方豪强纷纷开门献城,高欢也极力拉拢他们。此后,依靠麾下六镇兵民和河北地方豪强的支持,高欢逐步统一了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一带,开始与尔朱家族角逐天下。
次年,高欢击败尔朱家族,攻陷洛阳,拥立平阳王元修为帝,也就是孝武帝。高欢则被封为大丞相、渤海王。他效仿尔朱荣,在晋阳建立霸府,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牢牢抓在手中。
2
在之前的文章(《史上最牛创业团队之一,孕育四个王朝,死于一个女人》)中,我们说过,此时的北方地区,呈现东西对峙的局势。东面是以高欢为核心的六镇集团,势力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一带,统治中心在晋阳。西面是以贺拔岳为核心的关陇集团,势力范围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一带,统治中心在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
此时,困守洛阳的孝武帝集团可以算是第三股势力。虽然他兵微将寡,但是,毕竟是名义上的君主,拥有合法性优势。而且,孝武帝并不甘心只做一个傀儡皇帝,对于跋扈、专权的高欢,他早就心存不满。
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是迁都问题。
高欢向孝武帝建议,洛阳是“四战之地”,周围无险可守,加之长期受到战乱破坏,不适合继续作为首都,希望孝武帝迁都邺城(即今天的河北邯郸临漳)。
客观地说,高欢的建议并非没有道理。洛阳周边都是平原地形,除了一条黄河,几乎无险可守,而且,过于靠近西面的贺拔岳和南面的南梁政权,确实不适合作为乱世中的首都。
但是,洛阳毕竟是北魏朝廷经营了数十年的大本营,而邺城却是高欢的根据地。孝武帝深知,自己身在洛阳,尚且时时处处受到高欢控制,一旦迁都邺城,还能有出头之日吗?因此,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并且强硬地指出,“高祖定鼎河洛,为永永之基,经营制度,至世宗乃毕。王既功在社稷,宜遵太和旧事。王若马首南向,问鼎轻重,朕虽无武,欲止不能,必为社稷宗庙出万死之策”,摆出了一副不惜一战的态度。
虽然此次迁都之争以高欢的最终妥协而宣告结束,但是,双方的矛盾已经变得不可调和。此后,孝武帝开始积极拉拢贺拔岳,希望借助贺拔岳的力量对抗高欢。
534年2月,高欢用计杀死贺拔岳,关陇地区一时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但是,很快,宇文泰就接管了贺拔岳的旧部,成为关陇集团新的领袖。
同年7月,孝武帝亲自策划并实施的讨伐高欢计划宣告失败,高欢率领大军向洛阳进发。于是,孝武帝率领内眷、宗室、勋贵、近臣一万余人的队伍来到长安,投奔宇文泰。
同年10月,高欢拥立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帝,也就是孝静帝,并顺利迁都邺城。同年12月,宇文泰以“淫乱”的名义杀死孝武帝,拥立北魏宗室元宝炬为帝,也就是文帝。
这样一来,北魏王朝就分裂成了东魏、西魏两个政权。东魏的首都在邺城,霸府在晋阳,领土主要是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一带,高欢是实际上的统治者。西魏的首都在长安,领土主要是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一带,宇文泰是实际上的统治者。
3
547年,高欢病逝,长子高澄继任大丞相、渤海王,他继续坐镇晋阳,遥控东魏朝廷。
549年,高澄被厨奴兰京刺杀,就在孝静帝以为军政大权即将复归朝廷之际。高澄的弟弟高洋火速从邺城赶往晋阳,接管了在晋阳的大军。孝静帝只好封高洋为丞相、齐王。
次年5月,高洋回到邺城,逼迫孝静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为齐,也就是北齐政权。
557年1月,宇文护(宇文泰的侄子)逼迫恭帝禅位,拥立宇文觉(宇文泰的儿子)为帝,国号为周,也就是北周政权。
由此,北方地区从东魏、西魏东西对峙演变为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齐将晋阳定为陪都,太原迎来了“高光时刻”。
北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都是首都长安。北齐则不同,经济、文化中心是首都邺城,政治、军事中心则是陪都晋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指出,古代在都城的选择上必须重点考虑军事条件,都城需要具备“御外”和“制内”的功能。而晋阳和邺城则分别符合这两个条件。
先说晋阳的“御外”。
在之前的文章(《这个“十一”假期,如果你想来山西逛逛……》)中,我们说过,山西地理的最大特点就是“表里山河”,外有黄河环绕,内有吕梁、太行、系舟、中条等山脉纵横,向北可以靠雁门抵御戎狄,向南可以由上党俯视中原,向东可以沿井陉攻略河北,向西可以从河东窥视关中,突出一个“易守难攻”,晋阳位于山西的几何中心处,是山西南北交通的枢纽,因此,自古以来就是北方重镇。
对于北齐而言,最大的威胁就是黄河西面的北周。如果进攻,山西就是前进大本营,如果防守,山西就是第一道防线。只要牢牢占据山西,一旦条件成熟,自己就可以取道河东,进攻北周的核心统治区域关中平原。一旦丢掉山西,北周就可以通过井陉,一路势如破竹攻下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
基于这样的原因,东魏时期,高欢、高澄选择派遣心腹留守邺城,控制傀儡皇帝孝静帝,自己则亲自镇守晋阳,率领大军,时刻准备与西魏一战。北齐时期,基于相同的原因,历代皇帝也是长期居住在陪都晋阳,而非首都邺城。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皇帝的即位仪式是国家最为重要的大典。但是,北齐的五个皇帝当中,除了开国皇帝文成帝高洋是在邺城即位,剩下的四个皇帝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全部是在晋阳即位的(其实,高洋想必也更愿意在晋阳即位,但是,他接受的是孝静帝的禅让,需要体现王朝的法统传承,因此,只能选择在邺城即位)。出现这样反常的情况,其实,还是基于上述的原因。
再说邺城的“制内”。
北齐的核心统治范围是山西与河北,分属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两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太行山脉纵贯于这两个地理单元之间,只有以井陉为代表的若干山谷相通。
在交通、通讯尚不发达的古代,如果首都选在其中一个地理单元,非常容易失去对另一个地理单元的有效控制。因此,北齐在事实上的首都晋阳之外,设置了名义上的首都邺城。
如果说晋阳的定位是“御外”,邺城的定位就是“制内”。具体来说,就是强化对河北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动员河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与北周的战争。换句话说,北齐时期,邺城的“制内”是为晋阳的“御外”服务的。
4
资源总是向着权力集中。既然历代皇帝长期居住在陪都晋阳,内眷、宗室、勋贵、近臣自然也是如此。因此,北齐王朝在太原留下了众多难以磨灭的印记,比如我们在之前的文章(《这个“十一”假期,如果你想来山西逛逛……》)中介绍过的天龙山石窟,比如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位于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总占地面积20000平米,设计建筑面积5355平米,包括展馆3830平米,壁画修复研究中心1525平米,是依托“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北齐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及展示,结合山西地区出土北齐壁画和其他文物的保护、研究、利用、管理为核心的博物馆,也是国内首座建设于墓葬原址上的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
徐显秀(502-571年),名颖,字显秀,是东魏/北齐重臣。六镇起义爆发以后,徐显秀先后追随尔朱荣、高欢,凭借军功陆续受封大行台尚书右仆射、司空公、太尉公、武安郡王。其中,司空公、太尉公是荣誉性职务,武安郡王是爵位,而大行台尚书右仆射则非常值得一提。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基本上都以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机构,尚书令是尚书省的正长官,尚书左、右仆射则是尚书省的副长官。行台原本是尚书省派驻地方的派出机构,后来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北齐时期,由于晋阳是事实上的首都,因此,将并州大行台改称并州尚书省,地位仅次于中央尚书省,徐显秀的这个大行台尚书右仆射就是并州尚书省的副长官,其位高权重可见一斑。
活着时候位高权重,死了也是极尽哀荣,徐显秀墓出土壁画共计326平米,面积之巨大、绘制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实属罕见。因此,入选“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正是以徐显秀墓壁画为基础,汇集了太原娄叡墓、朔州水泉梁墓、忻州九原岗墓等出土的北朝时期墓葬壁画,通过原件展示、沉浸体验等方式,全方位解读北朝历史文化和北齐壁画艺术。
今天,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关于徐显秀墓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文化内涵,那里一定有更加全面、专业的讲解,我就不在此班门弄斧了。
参考文献
[1] 崔彦华.“邺—晋阳”两都体制与东魏北齐政治[J].社会科学战线.2010,(07):242-245.
[2] 陈超尚.东魏北齐都城结构考述:兼论两都制下的晋阳与山西[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1):1-6.
[3] 段彬.东魏北齐时代的并邺道[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1,(01):90-97.
[4] 王妮.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展览的复调叙事[J].中国博物馆.2023,(04):57-63.
[5] 龙真,檀志慧.徐显秀墓——北齐贵族生活的生动写照[J].中国文化遗产.2008,(01):66-70+5+7.
注1:题图及文中插图除图7、图8、图9、图10、图12由笔者制作外,其余均检索自必应图片、百度图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注2:请您帮忙点亮右下角的“赞”和“在看”,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