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晚期,评价李清照的,都是夸她有才,却一边对她晚年再嫁耿耿于怀。甚至有一段时间,要将这一事实抹去,以使她能符合男权社会。
一直到了明代,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认为女子可以学习读书,另一方面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不能写的,那个时候女性写了,基本都是自焚诗稿。
一直到明朝开始改变,这种观点认为,李清照和最出色的男作家一样优秀。认为她仅仅是一位富有才华的女性,甚至也不认为她只是最优秀的女作家,而是完全把她接受为一位可以与最具天才的男作家相匹敌、相竞争的对手。事实本也如此,开始有大量模仿李清照诗词的男性作家。
并以此孕育出一种新观点:对女性写作合法性的认同。他们的评论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鼓舞女性参与写作,也可以鼓励男性对女性作品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
可见,李清照的词能有流传,多么艰难。尽管只是出现在别人选集里,或者合集里。
这本书里我才第一次看到李清照给使臣写书两篇,大谈宋金战争,借用各种典故写出抗金看法,提醒皇帝大臣的对金的提防及希望抗金胜利。
《打马》一篇,借游戏更是纵横捭阖,表面写自己在游戏中运筹帷幄,每每博弈而胜,实则无一不再暗指抗金策略。
可以说她的这些文章是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进一步大展宏图,只可惜在过去,就不知道。而她这些文章也只是出现在男性作家作为他用的引用里。
直把她按照卫道士们要求的那样 ,仅限于闺中对丈夫,对家国的满心愁绪来塑造。
作为一代才女,她是不幸的,无论她的诗稿未能面世的有多少,我们都难以想象;但是她又是幸运的,毕竟由于她的才华出众被借用也罢,被粉饰掩盖也罢,毕竟还是流传下来,也许只是凤毛麟角。
总比被冠以“无名氏”、“某某妻妾”、或仅留诗作三十首,惜随葬而去。那时候这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颂扬,是以此为自豪的。真的好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