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跟着主任一起精读《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
在听朱主任分享之前,我在改作业,改到了我们班紫依同学的作业,写得又是一塌糊涂,有些作业没有写完就直接交上来了,一股火气就涌上心头,恨不得当场就把她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不知道大家班级里有没有这样一种孩子,他活泼可爱,但是偏偏在学习上不开窍,老师和家长用了无尽的精力,可是收效甚微。每当这个时候作为老师的我就会有无尽的挫败感,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方法不足。也会有深深的愧疚感,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尽职尽责,感觉自己应该再在他身上多花一些精力,恨不得整天贴着他,最终结果是孩子和老师都精疲力竭。
听完朱主任的分享,深受启发,豁然开朗,心中的那份包袱也放下了。作为妈妈,我们需要给自己的孩子心理营养。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给学生的心理营养太少了?
《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做父母最重要的事情,是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这句话说到了父母责任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我们不需要给到孩子这样那样那么多的东西。只要心里营养给够了,孩子的生命,它就如一粒种子一般会自然的生长与绽放。
农业和教育是最相似的两个行业。人是整个大自然中的一份子,它跟其他的生物的生命的原理是一样的,它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人是从一个小细胞开始发育的,植物呢,是从一颗种子开始发育的,就这是一样的。
植物它的整个生长发育只需要什么呢?外在提供足够的水分啊,阳光啊,空气呀就够了,剩下的该什么时候发芽,该什么时候长叶,该什么时候去拔节开花,这个不需要外在任何的因素的,他自己条件够了,他自己就是自然而然的,这是它内在的生命力决定的。
而我们人呢,也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往往把它弄错了,我们把教育和工业更多的等同起来了。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都是一样的视角,我们觉得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的去给,给到什么孩子才能有什么;我们怎么去造这个人,这个人才能成为什么样子;我们教什么,孩子才会学什么。就像工厂里制造零件一样,我们觉得孩子怎么样是我们造成的,是我们来制造了这个孩子的样子和未来。我们想让他什么时候生根,想让它什么时候发芽,他不长叶的时候,我们就会着急,开的花跟别人不一样了,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好了,然后去批评、教育、甚至是贬低孩子。
孩子的成长需要尊重,接纳,鼓励,允许等等,我们要给到孩子足够的他所需要的营养,而他内在的成长规律会指导着他的生命,去按他的节律一点一点成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让孩子生命按照他自己的速度去生长与绽放。
原来一直以来,我努力的方向错了。在该给到孩子阳光、水分这些地方我们没有给到,天天瞅着它那个叶子长得不够大,不够绿,看着她该开花就不开花,把精力都用在这些地方了。而孩子所需要的阳光啊、水分这些心理的营养,我们却没有给到孩子。放下对孩子的控制,放下对孩子的期待,放下自己的“面子”,给孩子足够的尊重,接纳,鼓励,允许,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