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教育(1)
为什么说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因为当下社会上所以的问题都可以在教育上找到答案。它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自信:
总分制的教育体制意味着,你的长版最多也就100分,你的短板决定了择校上的差距。所以所有学生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补齐自己的短板,也就意味着必须不断在短板上补课来提高成绩,十几年下来,必然会忘记自己的长处,而只在意自己和他人的短板。从而失去自信,并且性格变得很挑剔。
自爱:
大量的学习时间挤占了原本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让孩子的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同时不断关注成绩,纠错,也让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批判中,感受到来自这个成人世界满满的恶意!严重的情况,最终会导致孩子放弃生命。既然我那么差,这也不对那也不好,你们为什么要把我生出来!
自尊
在批判和打压下的孩子,缺少对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体现在具体的方面,他/她会选择一份看似安稳的工作的苟且余生。选择一个不爱的人来伤害自己。当自己在受到欺凌的时候不敢勇敢的捍卫自己。
健康
近视已经变的非常普遍,似乎不近视才是少数另类。孩子体能差,体质差,只重视主课,而类似体育课之类的副科却经常被任意调换成其他主课。
和家庭的链接
一个人生命力的源泉来自他的家族,当过度的学习挤占了他的时间和精力,过度的批判让他和他的家人疏远,本质上这个人会失去原本具有的生命力。
陈旧的知识浪费时间
现在学校学的大部分知识是陈旧的,更是在踏上社会之后所用不到的。而真正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又是不教的,为什么不教,因为老师自己也不会。最后导致的结局就是培养了一堆无用的大学生,硕士,乃至博士。毕业既失业。只能送外卖,开网约车。
假无用的知识和真无用的知识
无用的知识分为二种,一种是假无用,比如说心理学,哲学,这类看似无用的知识,却在我们的内心的底层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马云在当年的湖畔大学说过,在湖畔大学,商学是选修课而哲学,心理学是必修课。为什么?因为商学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是简单的。生意最终是否能做的好,其背后的本质是对世界的理解(哲学),对自身和他人心态的影响(心理学)。那还有一种真正没用的知识是什么的呢?就是我们现在学校所背诵的知识点,比如甲午海战发生在几几年?我们赔了多少钱?赔都赔了,讲这些有什么意义呢?社会上也用不上。学校里教的几乎所有的知识,当下在百度上都能搜到。知识是不值钱的,如何运用知识才值钱,而这点学校恰恰又是不教的。真的可笑。
听话文化
相信很多人从小都被教育,被洗脑要听话。从统治阶级的角度,一群听话的群众肯定是更为好掌控的。为什么统治阶级不喜欢类似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有独立的思考嫩两个和批判性思维,不好忽悠,甚至还会点破你的套路。当初把鲁迅放进书本,估计其原意是为了体现旧社会的愚昧无知,来对比新社会的先进性。结果没想到培养的一批小鲁迅,发现当下这个社会也有很多愚昧无知可笑的地方。就比如现在的教育,毁人不倦,大家却还乐此不疲。和当初的人血馒头如出一辙。听话的孩子固然受家长喜爱,因为不闹事,但同时也丧失了一个孩子的创造力。这也就是为什么高科技领域美国遥遥领先中国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在听话文化的影响下,失去了极大的创造力。非常喜欢一句话就是这代人不听上一代的话,是这个社会前进的源动力。听话文化还会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不负责任,很简单,既然你要我听话,听谁的话,听你的话,那谁为我的结果负责,自然是你啦!我的结果你负责,这就是听话,听你话的结果。
为什么受伤的是孩子?
因为孩子是这个社会最底层的阶级,他们连今天穿什么,吃什么都无法自己决定。所以承认的焦虑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的就转嫁到孩子的身上。
百年焦虑
那为什么现代人物质条件那么好了,还如此的焦虑。本质上的原因就是中国近百年的战争,灾祸已经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打折了。所以即使当下物质生活已经很好,但人们骨子里的焦虑却在社会的方面显现,孩子的教育,收入对比,开的车,住的房子,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
竞争
为什么现在很多学校不让排名了,就是因为过度的竞争意识的培养,会让未来的社会非常的卷。现在已经不但是卷国内了,甚至是卷到国外去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本来你在你们国家开个超市,生活的好好,突然搬来一户中国邻居和你竞争,他把东西卖的更便宜,营业时间拉长,甚至还去贿赂官员开后门,请问你会喜欢这样一位邻居么?所以有些中国人在国际上被成为“蝗虫”是不无道理的。包括之前发生的印尼屠杀华人的事件,背后的本质也是如此。中国的教育从小教人竞争,不教如何团队协作,如何发挥彼此的优势取长补短,协作共赢,总想着搞死别人,一枝独秀,呵呵了。
为何吐槽?
就像这次董宇辉事件,为什么老罗那么火。因为他也是当时被欺负过的那一位,只是因为董宇辉的自尊度比较低,对自我价值认可度和期望都比较低,所以他受得了。而我就是那个从小被教育伤害过的孩子,只是我意识到了,很多其他人还没意识到。当初老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孩子,我相信这些所作所为最终是要被清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