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阅读的重要性,很多家长经常会很着急地问,“我的孩子都上小学高年级了,可还是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也没有兴趣,怎么办?”
阅读兴趣自然要从孩子自身特点入手
每个孩子相对于别的孩子而言,类似于树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孩子自然也是如此,所以想要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就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看。
一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
低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读图能力相对而言要低一些,所以要根据孩子选择书籍的难易度和简单程度。越小的孩子选择语言和图画越简单的绘本(孩子小时候可以以绘本阅读为主,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适龄读物)。
等孩子慢慢长大,心智慢慢成熟之后,再提高绘本的复杂度。
而等孩子自己可以选择了,将孩子带到适龄区,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籍。
二是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选择。
孩子的性格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比较文静,有的孩子比较爱热闹,选择书籍的时候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选择幽默搞笑风格的还是温情风格的绘本,比如前者有《笑到哼哼叫的童谣集》、《我爸爸》、《我妈妈》、《大卫不可以》等;而后者可以选择《晚安,月亮》、《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等绘本。
三是要根据孩子的爱好来选。
孩子的爱好也是分阶段的。比如有的孩子在3岁左右的时候偏爱小兔子、小熊或者小汽车、小公主,但是到了6岁左右可能兴趣点转移到了蝴蝶、温情的绘本,或者有英雄人物出现的绘本等。
作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观察者,及时注意孩子兴趣的变化,做出积极调整,也会让孩子兴趣满满。
积极作为让孩子爱上阅读
最近这一阶段,总是有朋友或者读者私下问我,孩子上小学了,这么大了,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怎么办?
这一点,很大一部分原因与父母没有选择积极作为有一定关系。
所谓的积极作为,并不是给孩子报了有趣的阅读班或者阅读课。——对于孩子的专注而言,一开始在有趣的引入,如果没有持续的热情,也会慢慢改变。
而持续的增温,就在于父母的积极作为。
1、父母的热情投入。
之前周围很多朋友给孩子报了需要长期打卡的网络课程,孩子一开始还是比较感兴趣,坚持打卡的,但是时间长了,新鲜感一退,也就容易疲沓了。
但是,如果父母每天保持自己的关注度,甚至选择和孩子一起打卡,对于孩子的热情就能持续加温。
2、打造亲子互动氛围,孩子就能保持长效热情。
阅读这件事,之所以早期孩子容易放弃,一是随着阅读难度的增加,生字词可能会成为孩子的绊脚石,另外,对阅读的深度理解也会成为阅读兴趣的障碍。
所以,能够经常和孩子聊聊他们所看的书,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看法或者困惑,家长自己也说说自己的想法看法,这样的交流不仅仅帮助亲子关系建立,更有利于让孩子爱上阅读。
3、辩证地看待积极作为。
父母精力的投入也很关键。比如报阅读班这件事,如果父母精力更多地放在报什么样的班,报班的效果如何上,有可能不仅不会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兴趣,而且可能还会产生抵触心理。
而父母如果更多地精力投入到阅读什么,阅读的过程,而非结果,那么即使不报什么班,孩子依然有可能因为父母的原因爱上阅读。
避坑小提示
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需要避免的几个坑。
1、你到底懂了没有?
阅读习惯的培养,更注重的是习惯,所以父母热情投入的时候,如果更多精力放到了所谓的“短期结果”上,可能会影响孩子对阅读的喜爱。
比如,孩子读一本文字优美的书,或者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落泪的书,刚读完,还沉浸在回味之中,父母来一句“说说看这本书你都读明白了吗?”——正如你在欣赏一场演奏会,旁边的人问你,“请你说出凑出这么美妙音乐的乐器都是什么,发声原理是什么?”
太急于求成的心态很容易成为“扫兴”的代名词。
2、我来给你你说说这个故事的道理。
家长一定要避免总结陈词。可以根据年龄段提问问题,提出封闭性问题(针对低龄儿童),或者开放性问题,但是尽量鼓励孩子先说他们的看法,然后父母可以用平等交流的方式,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方面鼓励了孩子的思考,另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补充打开了孩子的思考维度。
家长上来就有总结性陈词,或者对孩子观点的否定态度,则可能设立了一个通往阅读兴趣的路障
3、你的观点太偏颇。
孩子因为阅历的不足,难免对有些问题看法偏颇。但是家长可以通过“哦,你是这么看的啊,我的看法和你不太一样,我是……”来进行分享,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总之,习惯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小时候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在后期补救的时候就更不能心急。
要看到,孩子越大理解能力越强的优势,多和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讨论阅读,选对书,定位好亲子阅读的态度,孩子还是能够很快建立起阅读兴趣和习惯的。
——————————
我是晨光微晓,学英语、爱绘本、专注育儿心理、育儿经验分享的俩娃妈,欢迎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