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薛蟠被湘莲暴揍后似乎有所顿悟,决定外出学习做生意,真所谓不打不成才!这样香菱在家闲来无事,宝钗带香菱进入了大观园,香菱先向宝钗提出学诗却被无情拒绝!在黛玉这里就很痛快,在黛玉的精心指导下香菱的学业突飞猛进,如醉如痴的香菱在梦中做出了让大家很难相信的好诗,境界和品位达到了新的高度,赢得大家的尊重。香菱的地位卑微,为什么作者会安排这个情节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肯定香菱的人品
香菱的出身是豪绅官宦之家,出自书香门第,父亲甄士隐非常尊重读书人,慷慨解囊帮助贾雨村进京赶考,黛玉父亲帮助贾雨村如出一辙,虽然贾雨村忘恩负义,反衬出甄家和林家的胸怀和品位之高。香菱虽然幼年被拐卖,吃了很多苦却依然追求精神层面的上进,可见甄家对香菱(英莲)的启蒙教育是很成功的。香菱学诗极为刻苦,香菱回家后废寝忘食,点灯熬油日夜攻读,如醉如痴如饥似渴,薛宝钗怎么催都不睡觉,也只能随她了。
(原文)薛宝钗说:“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充分说明香菱有坚强的意志力,不受外界干扰积极上进,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吃苦耐劳,对认定的事情始终如一的坚持,最后学有所成,这些都是优秀人品的体现。
二、黛玉学教皆有法
黛玉收徒之后立即给香菱讲了学诗作诗的方向和规则。(原文)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黛玉不仅讲透了诗的基本含义还提出不能循规蹈矩,有师者模样。然后分层引导香菱读诗,由于王维的五律容易上手,所以黛玉先给香菱一本王维(右丞)诗集,让她回去熟读,尤其叮嘱她“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地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这段话信息量非常之大!首先说明黛玉读书,并不是一味地珍惜书籍,而是吃透、批点、圈画,这样的书读下来注定不可能干干净净,却是最好的读书人。其次反映出林家的教育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彻底的理解并吃透,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黛玉传承了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试想学诗中只阅读和背诵,当时有一些感悟过一段时间又忘了,如果在文中圈画作标记,留下读书心得,等到温故而知新时,又有新感悟或者推翻之前的想法,也能互相求证,恰好提炼出最适合学习的教材。这样香菱直接吸取黛玉的优良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好的老师会学才会教,这一点我们现代人也未必能领悟透彻!在香菱熟读王维诗集之后黛玉又引导香菱学习杜甫和李白的七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非常符合现代认知理论!
黛玉的教学过程非常开放和民主,按现代理论就是启发引导和讲授说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原文)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黛玉层层设问创设问题情境,香菱有了黛玉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侃侃而谈,说她从王维的诗中汲取的“天然”灵感,重新认识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种诗句里的天然,似拙实巧对她的启发;黛玉趁此又拿出陶渊明的诗文,借用魏晋的天真风流,对比盛唐的磊落胸怀,香菱豁然开朗,明晰“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上”字,源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依依”两字。如此,“上”如何运用,“依依”典出哪里,香菱一下学了王维和陶渊明两首诗,并且能够记忆深刻,活学活用。可见,黛玉的教学不是灌输而是引导,让香菱充分体验和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面对面交流,在疑难处给以充分指导和提高,师者授业解惑也,先生说得少学生讲的多,在香菱三次改诗过程中表现的非常突出,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再看看当前很多课堂,老师能唠叨整堂课?
三、明在学诗暗射姻缘
在黛玉教学整个过程中始终有宝钗的影子,而宝钗的表现先是“撂挑子”,然后是抱怨打击香菱,最后针对香菱提出的问题就是装糊涂,充分展示了宝钗圆润功利的一面,因为在宝钗的意识里女子学诗是“不务正业”,她始终希望宝玉认真读书考取功名,这和黛玉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和宝玉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原文)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宝钗简单说教好不尴尬!当前中国式家长就特别喜欢对子女简单说教,自己不以身作则做示范,总拿别人的例子说教,最后变成孩子眼中的唠叨先生,反而加剧了孩子厌学情绪,加深了家长和子女的代沟)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出身书香门第的黛玉和香菱相比富商之家的宝钗差距巨大,这正是贾母深谋远虑看不上宝钗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如果将香菱换成黛玉之儿女,教育传承岂非事半功倍?何愁儿孙的品性和学业?作者写香菱学诗,黛玉耐心地谆谆教诲,目的就在于此!宝钗的优秀只在于自己学习,却不愿意教授别人,只贪图享受而不付出注定无法传承,没有传承则家风无法延续、绵延。这样一抑一扬对比,黛玉和宝钗之间的差距,就从对待香菱学诗的态度和结果中一来一回地显现出来。为人师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黛玉教的是学习方法而不只是知识。反观贾宝玉在旁边两次三番说香菱“三昧你已得了”,试问是真得了还是假得了?一味鼓吹,得之皮毛既沾沾自喜,可不就是诸事不成。林家和甄家底蕴较之贾家、薛家、王家(王熙凤不识字),差距就在这字里行间体现出来,这正对应贾家祖辈弃武转文的大思路,遗憾的是继任者内涵不足没有充分理解并执行。
香菱“呆头呆脑”,黛玉尚且能够将她调理得神清意明,豁然开朗。如果用之于儿女,该是何等成果?可以对照出自书香门第的李纨教育贾兰。香菱学诗,一面是香菱孜孜不倦苦学,一面是黛玉悉心教导,突出的是林家的学习和教育的优长,香菱也是黛玉的影,物以类聚。看香菱的学习劲头,再看黛玉教育的得法,无论出身还是人品黛玉都碾压宝钗,这就不难理解贾母支持宝黛姻缘了。从形式上看香菱学诗还暗含“东施效颦”之意,宝玉給黛玉赐字“颦颦”真绝妙好词!此时香菱代表的是薛家,薛家想模仿林家谈何容易!差之千里!导致的结果就是以王夫人为代表的“金玉良缘”派鼠目寸光,败落得以体现,最终贾家失去“木石姻缘”悔之莫及,衰败后唯一一次翻身机会也完美错过,此乃真悲大讽刺也!
(二0二一年十一月于北京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