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单一维度的竞争练手,再参与维度更高、更残酷、更高阶的全面竞争。
从资产量来看,在一线城市的生存竞争中,房子就是拉开差距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竞争就是多维、全方位的竞争。更要命的是,你并不知道与你一起竞争的人拥有什么样的资源,会从什么方向以更快的方式达到目的。
学生时代的竞争表现与社会竞争中的表现最多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很多人从小到大并没有思考过社会竞争优势的问题。
我们确实要好好审视一下现在的竞争优势是否稳固,是否能够经得住未来跨界的攻击和考验。
如果一个人非常有竞争力,他的竞争优势究竟应该来自哪里?
目前人类还是无法逆转的恐怕只有时间的流逝,终究不能回到过去。如果你要构建强大的竞争优势,最好充分利用时间无法逆转的特点,想方设法地占到时间的便宜。
在时间维度上,我们永远都是被困在当下的,既无法穿越到过去,也不能跳跃至未来。
如果未来某个时刻需要一种能力,而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具备这种能力,但别人还不具备,而且这种能力无法快速获得,那么我们的竞争优势将会非常明显。
立足当下,早做准备,搞能力建设。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就参与塑造未来的过程,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我们看到各位行业大佬在发表演讲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畅想未来。
为什么企业家要畅想未来?因为只有让未来朝着对自家企业最有利的方向发展,才能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现有的布局谋求利益。让未来发展成符合企业设想的样子,其实就是一种主场作战。
参与创造未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影响行业规则的制定。
政策影响利益的分配,影响未来的社会。
当你想获得竞争力的时候,你就需要想方设法地影响未来,让未来按照你的预期发展。你要把历史的列车引导到你的轨道上,等它开到你的主场,你就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擅于使用传播手段的人更容易影响群体的看法,继而影响未来规则的设定。
追随一位商业领袖足够长的时间,成为核心团队的一分子,也可以获得很强大的竞争优势。
职场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个人能力和努力,而在于你上了一辆什么样的列车——如果是一辆复兴号高铁,那么你将飞奔向前;如果是一列K字头绿皮火车,那你可能一直要给高铁让路了。
很多职场新人并没有跟着一个老板打天下的概念。他们可能更在意的是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最需要抱团的普通员工,反而有一颗单干的心,而最有能力单干的老板,其实更注重团队建设。
和一个人建立信任关系,是需要花费时间的。信任度越高,越需要时间的沉淀。
人与人在互动的过程中积累的深度信任,其实才是我们的竞争优势。
竞争的态势和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你在这一时刻的优势未必会成为下一时刻的优势。
在持续行动的道路上,时间才是最好的试金石。
如果我们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在经历了各种波动变化之后,还依然坚持着。
时间的长度代表着时间容量的大小,代表着我们可以覆盖多少种可能。
我们在竞争的时候需要思考一些事情,比如什么事情是我们做到了,但别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的,什么是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才做到,而别人无法超越的。如果我们在这个方向上有足够的积累,那么当别人想得到同样的结果时,就必须经历相同的阶段。而到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足够领先,必然会输出更大的价值,这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当我们获得竞争优势的时候,我们还要再思考,竞争环境里有没有新的维度出现,以及要不要在那些维度上继续积累新的时间长度,从而巩固我们的优势。
不要羡慕那些比你厉害的人,他们只是占了时间的便宜而已。
当人们处于情绪充沛的状态时,正是提升认知的好时候。
别人的嘲笑有时候是对你的善意提醒,因为大部分像你这样做的人之前都失败了。
嘲笑是认知上的“排异反应”。
当我们想改变自己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周围环境的改变。哪怕你只是调整了生活习惯,也会对别人产生一些影响,很容易被周围的人感知。
如何破解这个问题?持续行动。当你持续做这件事情时,你周围的人会逐渐习惯这个新刺激的出现。当他们习惯以后,就不再认为你会构成威胁。当你开始改变自己时,周围的人会通过负面反馈抵制你的改变。当你一直扛住压力,坚持下来时,周围的人便适应了你的变化,负面反馈就会减少。大家开始接受“也许你就是这么个人吧”,就懒得理你了,于是你们之间形成了新的稳定的状态。事情的发展是动态的,要么你改变我,要么我改变你。
当一个人的格局发生改变的时候,周围的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周围的人如果没有随之改变,那看着你离开就是最终的结局。
我们要认识到,在持续地做一件事情时,周围的人对我们的态度其实取决于我们自己。
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因为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终究会走。我们要透过变化的表象,抓住恒定不变的原则,明确自己要坚守什么,同时又不应该执念于什么。
作为持续行动者,我们要妥善应对这些不同的反应,因为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持续行动者,永远在路上。
做靠谱的事情,让更多的人知道你
如果你想不断成长进步,有两个步骤很关键,第一步是你必须做好一件事情,第二步是让更多人知道你做得好。
在过去两三年脱颖而出并成功转型的斜杠青年,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在浪潮来临之前,他们已经默默准备了很长时间,积累了过硬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是以专业选手的方式通过训练习得的,和斜杠无关。第二,这些人从事的工作,在传播上有更大的优势。比如,他们从事内容生产(媒体传播、网上教学等),本身就要面向广大客户,更容易被人知道。
当更多的人知道你时,就会有更多人需要你的专业能力。
你的专业技能越为人所知,你的收入增长得越快,这就是所谓的滚雪球效应。
行业领军人物在两个方面做得都很好:一方面是自己以非常强硬的本领作为内核,另一方面是传播做得比较好,让很多人知道自己。
问题:你要学一门技术,但你是外行,看不出来刚刚提到的两位老师中哪个更有实战经验。这个时候,你会根据什么条件来选择一位老师呢?
为了卖东西而生产,是商业社会的基本法则。
《今日简史》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发展起来以后,人和机器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
所有困扰你的重要问题,都没有直接的解决方法
其他人哪怕对我们有一点儿帮助,那都是意外的好运。
解决生活中困扰我们的重要问题时也是如此——不要总想着从别人手里获得“灵丹妙药”,要靠自己“炼制”。在“炼制”的过程中,别人的经验分享和启发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能代替我们思考,更不能代替我们完成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可能因为持续行动而受益,但是也要知道持续行动的边界在哪里。
持续行动让我们更好地看清世界,而认识世界本来的样子,才是我们持续行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