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蒲公英是为了延续,终其一生,秉承着生命延续的使命;珊瑚虫是为了共建,终其一生分泌钙质,死后骨骼成为礁石,整个身体与全新的生命融为一体; 鲑鱼是为了回归,穿越海洋逆流洄游,遍体鳞伤只为回到出生地繁衍,最终成为河流中的一粒沙,终生漂流……
世上那些壮烈的、绚烂的生命令人敬佩,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奔赴历史长河的路上?轰轰烈烈是一生,平平淡淡是一生,浑浑噩噩也是一生,造物主给了我们自由选择的机会,我们是否做出了最贴合生命意义的选择?
阳明心学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竹子破土之前,先扎根;候鸟方向既定,万里不迷;河流百折千回,终归大海。活着”只是生命的起点,而“立志”决定了生命的方向与高度。
立志有时间吗?如果我问你,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立志,你会如何回答?
在学习阳明心学以前,我会认为只有心智成熟以后才能开始立志,甚至只有自己的认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坚定地立志。但阳明先生在《训蒙大意》中说,儿童时期是可以通过歌咏诗歌、诵读经典来引导他们立志的,让他们在心中种下一个“念”,然后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在心中立下长志。
王阳明在任南赣巡抚期间(1517年),针对当时教育“记诵词章,拘束鞭挞”的弊端,为社学教师(教读)撰写《训蒙大意》,明代科举应试教育已使蒙学僵化,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王阳明对此痛心疾首。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德行为先,做人为本。阳明先生认为现代儿童教育,应该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第一位,这是端正儿童心智的重要理论。
比如阳明先生强调的礼仪,他就告诉当时的教师们,让孩子作揖行礼,能帮助他们疏通筋脉,锻炼体质,这点就相当于是我们的广播体操等这种活动,让孩子在尊师重道的过程中,端正仪表和形体。
王阳明强调:"致良知"要从童蒙开始。当孩子从小就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熏陶中成长,就像小树有了挺直的脊梁,将来无论长到多高,都不会偏离做人的根本。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儿童如萌芽草木,顺性则茂,逆性则萎。教育应如"时雨春风",反对"冰霜剥落"式管教,要顺应他们的天性,欢喜愉悦,他们才会更好地生长。
怎么样引导儿童去顺应天性呢?
吟唱诗歌,引导志向;礼仪开导,整肃仪表;反复研讨中,启发心性,弘扬志向。这样让孩子们逐渐变得中正平和,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觉得累,还能去除粗陋愚笨的弊端,掌握知识。
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要做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对孩子大吼大叫,不给强行他们灌输知识和说教,而是从尊师重道、礼义廉耻开始,让他们端正心性,逐渐在心中种下一颗立志的种子,有崇敬、有憧憬、有梦想,用内心的自驱力去推动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