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114期
作者:韩生荣
编辑:秦陇华
大哉孟家原,天地英华之所在,宜农宜居之宝地,游览观光之胜地!
斯地,坐落于黄堡东原,距镇政府三公里,“喀斯特”地貌,群峰起伏,沟壑幽深。历经人文变故,山山岭岭赐予灵性。文物古迹遍布山野,神话传说世代相传。观先民遗址之“堡子壕”,瞧大禹治水之“牛蹄窝”,辨秦直道经过之古迹,望孟姜女生活之地棒槌岭、香炉台、蜡烛嘴……
斯地,田园灵秀,四时皆有胜景,美奂绝伦,令人神往。
入春,鲜花遍野,春意盎然。七十二平方公里之台原,桃花红、梨花白、麦苗绿、菜花黄,蝶飞蜂舞、鸟语花香。一对对春燕在归来,一片片鲜花在盛开,一群群游人在欢笑。嗟哉,景色醉人之春天!
盛夏,麦浪翻滚,候鸟催收。七个村民小组、六百六十户农家,两千六百口村民,内外齐动员。农机轰鸣,人头攒动,一派繁忙之景。田间一株株麦秆应声落地,路上一座座麦积山在流动,场里一道道麦粒梁在垒起。嗟呼,丰收喜人之夏收!
深秋,果园五彩缤纷,一望无际。仙桃弯腰恭迎献寿,柿树脱帽挂满橘灯,石榴破屋咧嘴欢笑,鸭梨摩肩拥挤打闹。车挂轊,人驾肩,车轰鸣,人欢语,主客商,采摘忙。一箱箱水果排满地头,一辆辆货车驶入城内,一叠叠收成装入囊中。胜哉,果香迷人之秋季!
隆冬,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孟原地长五千米,宽二千米,恰似一条巨型苍龙,盘旋在天地之间。冬天藏万金,顺凤吹人勤。一户户修田保墒在忙碌,一家家剪枝整形在劳作,一场场致富报告在传播。养精蓄锐,来年腾飞,粮囤钱袋,比今年再增长。叹哉,待发催人之银冬!
斯地,甚者有三宝,天下称奇。
奇哉,仙桃!生长之地似一桃核,独立三面环沟中。相传王母赞姜女之德行,赐予一枚仙桃,食之貌若少女,长生不老。姜女依恋养育之情,不舍独食之,置斯地供乡亲观赏。玉帝闻之受感动,急遣大禹开沟之封路,速命五龙盘踞之把守。久之,桃汁腐入黄土,桃核发芽出绿苗。孟父日夜悉养护,嫁接移栽成桃林。仙桃天成,果硕肉厚,汁多糖浓,形似红心,色泽鲜艳。长者食之降压益寿,妇孺食之美颜润肤。邻里羡慕,纷纷效之,移栽他地,色形无二,然味之相差千里。叹兮,美味仙桃,唯有斯地!
伟哉,吊柿!孟原吊柿,历史悠久,驰名四方。黄帝曾犒劳三军,始皇曾车载咸阳。若桃树是果中小少女,婀娜多姿,粉面喜色,娇小可人;然柿树是果中大丈夫,伟岸挺拔,形如泰山,独株占地二分,树龄百年而不衰。斯地吊柿,殊之有三:一曰无核。个大色亮、皮肉分明、皮薄如纸、味甘少筋、甜软无核、柿叶、柿皮、柿花、柿饼、柿蒂皆可入药,清热、润肺、止渴,脍炙人口,百食不厌。二曰吊藏。钳形夹杆,折枝摘下,建秸秆房围之,取环形黄花叶绳吊之,低温通风储之。天长日久,水分蒸发,肉汁清纯,形似珍珠,味如琼浆,来年清明,人神共享。三曰耐旱。若芒果是江南贵族之小姐,然柿树是北方农家之女儿。柿树不喜水、不择地、田边沟岸,随处长成。连月干旱,他物枯黄,唯柿树枝繁叶茂。其树省时、省力、省水,折枝自剪,无需管护;习性洁净无需施肥;耐寒耐旱无需保暖;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叹兮,孟原吊柿,绝世无双!
雄哉,神井!宜君哭泉,孟原神井一脉相连。姜女千里寻夫,遇神仙解渴甘泉现;故里干旱少雨,逢民生工程神井涌。渊源巧合,谓之神。井深之千米,入之地河,经千层过滤,万道沉淀,成天然矿泉水。其水安全卫生,富含人体需之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水色透明纯净,口感甘甜爽口,常饮之肌肤细润,抗之衰老,延年益寿。堪称矿泉水之冠,谓之神。井水流量充沛,日出水数百吨,覆盖二十余平方公里,供六村万人共饮用。一井供万人用,谓之神。机井工程量浩大,政府投资千万元,管道无偿接入三千户村民灶房。万人告别饮用集雨窖水之历史,民众不受干旱数里担水之劳苦。惠民工程,深得民心。似甘露滋润万民肺腑,似热流温暖万民心田。故里人饮水思源,胜感党和政府之恩。解千年饮水之困,谓之神。叹兮,孟原神井,造福四方!
斯地,地灵人更杰。人有三优,邻里称颂。
斯地人思变。承美德勤劳作、性耿直、朴实执着;秉时尚重科学、思变革、与时俱进。昔日拉炭换粮,行百余里被查收;肩担柿子,走五十里遭罚站,然煤窑生产未间断,农田基建树标兵。今日遇春风得意人更欢,新农村建设创示范。千亩果园连片,数家企业兴办,众多协会成立,走向农工商之路;沼气卫厕入户,物理设施灭虫,有机认证颁发,创绿色名优品牌。一步步走来,一步步改变,一步步富裕。私家有小车成一景,城中有住房不稀奇。叹兮,孟原人思变,永无止境!
斯地人重教。牢记古语:再穷不停孩子上学,再忙不误子女学习。昔日一寡妇教养成三名大学生,背馍送儿子上学成研究生,诸事例枚不胜举;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年同村考上六名大学生,传为佳话。当今国外留学者、考入名牌大学者时传入耳。村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优于他村,文化之村当之无愧。知识改变命运,学业成就人生。学成就业者年年有之;机关从政者级级有之;百业从事者行行有之。斯地在外工作者有多少人?详数不知,然上世纪六十年代,全村一年上交的公粮,仅供本村在外工作者食之二月,有文字记载。叹兮,孟原人重教之风,万代受益!
斯地人文明。铭古训“一庭不扫,何以扫天下”;成习惯出门必打扫,进屋先抹洗。观村庄:一户户农家错落有致,白墙洁院、净几明窗;一家家厨房一日三涤、雪碗冰瓯、不沾微尘;一间间里屋桌柜整齐、被方褥正、床舒炕平;一个个村民衣着大方、干净利落、热情好客。俱往矣:万人游孟姜女故里,八方客桃花节观赏,“非遗”确定“文明”挂牌,乡村游示范村建成。看今日:热诚守信迎宾客,材茂行絜待未来。叹兮,孟原人洁净卫生,百里有名!
注:文中孟家原改名为孟姜塬。
作者:韩生荣,中学高级教师,孟姜塬人,曾任王益区王家河中学校长等职。
(该文选自《故里记忆》,总编:和 谷 主编:王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