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师表:孔子
孔子的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分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在社会方面,一方面是在个人方面。
社会方面,孔子主张庶、富、教,庶指的是较多的劳动力,富指的是人民丰富的物质生活,教就是伦理道德教育。
孔子主张先庶后富再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他主张教育为政治服务,当国家要实行利民的德政时,要有礼教来整顿风俗,人民就会有廉耻之心,归服于领导,有助于国家、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
个人方面,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即后天的环境教育,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所以教育的作用十分重大。同时,他也主张性三品论。即生而知之者,为上知;学而知之者,为中人;困而不学者为下愚,并且主张女子不受教育。
孔子在个人方面的主张肯定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促进了平民求学的积极性。但他也有他的局限,他将人性论分为三个等级,断言有上知和下愚是不科学的,并且他轻视女子,不让女子受教育,这也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