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省:教师的发展之路“道”“技”与“研”的思考
本篇总结背景是作为本学期学校芳华论坛的分享。在这次分享中,我以自身的发展和感悟来谈,根据这一年来自身工作经历和学习情况,来谈谈教师发展之路中绕不开的三个方面“道”“技”和“研”。以下为分享的正文部分。
一、教学之“道”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道”本义为道路,但含有引导、导向的意义。这样来看教学之“道”,意思就很明显了,是为引领教学的理念。按照新课标中所述,当前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这句话里面,有新课标自颁布以来,我们各个学科都在探索的一个概念——核心素养。
在很多时候,在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入思考时,我偶尔会感慨自己入职后,就已经颁布了新课标的幸运。因为就不会存在对我教育教学理念的冲突。就像《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武功一样,小说中描述张三丰第一次打完太极剑法后,问张无忌记住了多少,张无忌的回答极度反常,他说自己忘了一小半,然后张三丰说你再好好想想,张无忌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后,说自己已经忘了一大半。得到如此回答的张三丰不怒反喜!有时候前概念太多反而影响后续“武功的学习”!
所以我们新老师在研读新课标,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时,实在不应该畏难,因为我们相对于老教师,知道的少可能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在工作的一年,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研究,从刚开始的觉得它的理所应当和似懂非懂,到现在通过听教授解读、培训、阅读论文,我似乎对它越发的敬畏。我觉得它好,但我也只能如同一个盲人,在摸这头“象”,时不时摸到新的部分了,就惊喜万分。下面我就一年的工作中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向大家做教学之“道”的分享:
(一)核心素养初解
首先在深入解读核心素养之前,我首先想和大家分享什么是核心素养:
如果对核心素养进行综述,我们会发现一件事,在新课标出来之前,早就有核心素养的说法了,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该报告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指出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如图,可以看到国家教育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协作组是给出了18个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那么现在我将国家教育部给出的核心素养解释、框架以及维度都给了大家,大家能说清楚什么是核心素养吗?
是不是发现还是云里雾里,说不清楚!那么核心素养我们都说不清楚它具体是指什么,我们又如何判断自己的教学设计、自己的课堂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呢?于是我又从另一个方面进行思考,既然有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那么一定有中国学生的不那么核心的素养,或者有一个总的素养。因为从词义上来解释核心素养是一个偏正词组,“核心”仅是修饰语,而“素养”才是中心语。那素养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思考的特别久,一直到上学期期末我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只知道核心素养是必须的,学科核心素养那几个也是背的滚瓜烂熟,但始终不解其意。
(二)素养的顿悟
直到这学期开始,教研员杨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分析当前监测试题的导向,因为我研究生主攻方向为比较教育学,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对比,比较了解国际教育中的PISA、TIMSS、TALIS相关测试。
所以我从PISA 2025测评入手,来分析科学素养评价方向。PISA是学界当前最受重视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之一,PISA 2025做为最新的PISA项目测试,也是该项目第三次将科学作为主测项目。在PISA 2025测评框架报告中,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需要在真实情境中体现,科学知识和科学身份会影响这种能力的发挥。在这次基础上我做了《报告一: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检测:科学素养评价方向的思考——基于PISA 2025科学素养测评框架及测评样题分析》。做完报告后,我似乎悟了科学核心素养就是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一种能力。那么素养我们也可以认为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养导向该怎么教?
在初步理解素养是什么的基础上,我就对素养导向就更敏感了,特别是参加本次成都市科学赛课观摩,这次赛课的名字就叫“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科学教学”。进一步引发我想弄清楚什么样的教学设计算是素养导向下的,什么样的课堂算是现在要求的素养教学课堂?
在我想清楚这个问题,能够给自己解释清楚之前,走过了很多的弯路。典型弯路如,这学期的4月中旬,有一期区内培训是请的一位中科院教授过来,这位教授性子很耿直,也很严厉,他当时是讲的科学核心概念、地球物质单元,在提问环节,因为误打误撞,我提了一个教授认为相当有水平的问题,教研会上还表扬我,现在具体是什么问题我都忘了,我只记得培训完回来,在专家的表扬鸡血下,我满脑子的大单元、大概念、主题云云此种,包括当时回来就要弄实验说课,我定的方向也是可视化教学、单元概念方向的。但是在没弄清楚什么是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设计之前,冲击大单元、大概念的结果可想而知,最后只能是个四不像。
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我又开始重新思考究竟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和不是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区别在哪里?最终我找到了一个字:用!
如前所述,素养可以认为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锁定了这个“用”,我脑海里突然就想起了徐猛教授,在我入职前的培训上讲的一句话:专家与新手的深层次区别在于“用”,素养教学就是构建“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与实践。
继续刨根问底,“用”又是什么呢?在有一次区上培训,张良教授的讲座中我得到了答案:用即思维。思维又是什么呢?思维是指人类在认识、理解、推理和解决问题时所进行的心智活动。思维是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核心,包括感知、记忆、学习、推理、判断、决策等一系列心理过程。
问题似乎开始明朗了。继续分析,那么素养教学为了构建“用”为核心,“用”又是一种思维,那么如何培养这种“用”呢?推下来,那就是构建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用”呗!在这里我明白了情境教学的意义。那么接着推,课程是问题情境,学习是问题解决,那教学是什么?理所应当他是问题设计,所以培养的素养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至此闭环!
(四)单元、概念、主题……
想清楚素养的问题后,我现在经常在思考的问题是大单元、大概念、主题对素养教学的意义。但是确实还是没思考清楚,我计划是在暑假学习下课程论,特备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知识,拓宽自己再来弄清楚大单元、大概念和主题的意义。
二、教学之“技”
作为刚入行不久的年轻教师,相比较于教学理念的摸索,教学中的“技巧”目前确实是我的短板所在。既然此处是论坛,我觉得不一定是非要分享自己的优长,也可以把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拿出来,看大家有没有同样遇到类似的问题,集思广益。
其实,在之前我对教学“技巧”这个问题挺不重视的,我原先的观念是“教无定法”,只要我课设计的够好,学生就能够进来。直到这学期的片区教研展示课暨新教师转转课上完后,时至今日,这节课的些许场景都经常萦绕在我脑海。单从那节课的设计来说,教研员杨老师认为不错,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修正的地方,但那节课的效果十分差强人意。那节课是一年级科学《观察鱼》,在面临学生观察活体小鱼的实验中,我那节课的实验组织、课堂组织可谓是“一塌糊涂”,从一开始没有口令,到后来学生不听口令,注意力被实验器材小鱼都吸引走了。实话说,上完那节课后,我懊恼了很长时间,在组内开玩笑说,恨不得把那些观摩的老师再请回来再上一次,上出这节课设计中我所预想的那样。
但在冷静下来后,我意识到,课堂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是保障教学设计能够达到预想的关键,除了钻研教学之道外,年轻教师一定要钻研课堂教学的“技巧”和“妙招”。如怎么吸引他、提问后怎么让其他学生认真听同学回答、怎么样让他们安静有序举手回答、怎样管理学生、怎么调控课堂氛围、怎样组织学生探究等等。
年轻教师如果能够预想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情况,钻研好课堂教学的“技巧”和“妙招”。我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要再上一层楼。
三、教学之“研”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强师的重要路径之一。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也是我的职业目标。
因为教学中的“研”它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所以在此我也不分享教育科研的种种,我只站在我个人教师成长的角度,来谈如何帮助教育科研能力的进步。
我原先写框架的时候,预想这里似乎要分享很多,但除开报告撰写、论文撰写、课题申报的要点分享外,似乎没有什么要分享的,而且我从来不认为报告撰写、论文撰写、课题申报算教育科研,它只能算教育科研的能力。那教育科研是什么,我认为是教师不断思考教学问题、不断探索教育的可能性。
那么如何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呢?我现在实践且认为相对好的做法是,多写!研究型教师是写出来的!在写中思考,每写一次就精进一次,多写多精进!
以上就是我本次芳华论坛想和大家分享的,这一年来,我内省关于教师的发展之路“道”“技”与“研”的思考!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