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夸的嗓子,过誉了

前段时间,一条热搜让飘飘特别好奇。

张含韵?马冬梅?

一个是可爱萝莉,一个是泼辣少妇,看似毫无重合,竟然能同时上热搜?

没想到,点进去一听,立刻就被张含韵惊到。

像,真的太像了。

但凡听过这段配音的人,都会做出如下感叹。

这就是原声啊

可震惊之后,回过神来,飘飘这才意识到:

我们都被“骗”了。

张含韵的配音片段,来自《声临其境》第三季。

声临其境,最重要是“声”吗?

不,应该是“境”。

声音的存在,始终为表演服务。

表演的精准,才构建出正确的“境”。

想想前两季那些惊艳、甚至封神的片段——

王劲松的《大明王朝1566》。

刘敏涛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表演者无一不是跨过声音的外在差别,抓住角色的情感逻辑,直抵观众的共鸣区间。

所以说,这档节目理应更注重演员的二次加工。

这种加工,不只是口型贴合、声线相似。

更是在充分理解、吃透角色的性格和处境之后,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TA最恰当的反应。

音色,只是皮。

感情,才是骨。

举个类似的例子,《我是歌手》。

在拿到一首歌的时候,优秀的歌手,应该在原曲的框架下,试图为它注入新的曲风、情感,甚至人格。

而不是一字一句地模仿原唱,从节奏到曲调,从气息到音色,一概照搬。

可这一季《声临其境》,似乎有让声音抢戏之势。

一个直接的体现就是——

最受关注的,未必演得最好,但一定演得最像。

而每每碰到这样的表演,观众都形成了套路般的反应:先是一脸震惊,然后疯狂称赞。

夸来夸去,也离不开一个“像”字。

比如贾乃亮、张含韵。

一个模仿《都挺好》中的苏大强。

另一个更厉害,《冰雪奇缘》《夏洛特烦恼》《欢乐颂》,通通耍了一遍。

从音色上来说,两位完全能够以假乱真。

尤其是张含韵,可爱如安娜,泼辣如马冬梅,娇俏如曲筱绡。

无缝切换,声音的塑造能力着实了得。

但,从表演能力来看。

飘飘觉得他们更像是大学生的日常小品。

尽职地完成了“像”的层面。

但,离理解和塑造,还差一层。

毕竟声音的相似度,不该成为观众评判演员能力的标尺,也不该成为演员的主攻发力点。

像原音,固然能出圈。

但不像,也无妨。

因为“像”原来的演员,不等于像人物。

就拿张含韵最惊艳的《夏洛特烦恼》来说。

她因为几乎完全贴合了马丽的声音,而受尽褒扬。

但仔细拆解一下,你会发现她做到了形似(能有这个模仿能力,已经非常厉害)。

而在“神”上,是断的。

就从台词和形体来看。

故事背景,是夏洛充大款去参加初恋的婚礼,在婚礼上喝多了,众人面前出尽了洋相。

这时,夏洛的妻子马冬梅到了。

她走近夏洛,说了第一句话:夏洛,你不是说,你给你妈扫墓去了吗?

这个拙劣的借口,暗示了夏洛在家里的地位,是低于马冬梅的。

所以此时马冬梅的口气,应该是表面温和(给大家留点面子),实则质询(在发火的边缘)。

说完之后,观众会自动脑补出她隐藏的后半句:那你他妈的现在是在干啥呢?

而张含韵说的这第一句话,却偏于温柔。

人,是略微抽离在戏之外的。

因为没有表现出马冬梅在家庭关系中比夏洛更高一层的事实。

也就没有为马冬梅后续完全控制整场节奏埋下应有的伏笔。

除了语气之外,张含韵在咬字和重音的把握,也有遗憾的细节。

马冬梅和夏洛说完话,转身向秋雅打招呼:秋雅,你看我都不知道你结婚。

这句话包含了略微的自责和窘迫,要强调的信息是“不知道”。

但张含韵说得有些急促:chya,你看我都不er道你结婚。

听着不大像自责,反而像撒娇。

而且这连读+卷舌的发声方式,也不大符合东北人的说话习惯,反倒有几分北京话的感觉。

另外,马冬梅在声讨夏洛从没挣过钱的时候,骂他:

你成天在家躺着,四肢都快躺退化了!

这句台词的重音,应该是“退化”,情绪是往上走的。

而张含韵把重音,放在了“四肢”,后面的情绪就缺少一个爆发点。

大家可以试一下,以张含韵的口气说出来,马冬梅原本火气满点的愤怒,会被削减不少。

除了台词瑕疵,张含韵在形体上的表达,也有改进之处。

当马冬梅向夏洛回忆两人当年结婚的场景时。

她眼神望向远处,然后闭上眼睛,沉沉地叹了口气。

这无声的几秒钟,她想到了自己结婚时的简陋,并竭力克制着心理落差带来的难过、不甘和失望。

闭眼之前,是愤怒。

睁眼之后,是委屈。

在这个情感浓度最饱满的时刻,张含韵却直接跳过了意味深长的“闭眼”。

她的眼神几乎没有变化,就这么一直瞪着前方,反倒显得有点虚焦,并不像在对着丈夫控诉。

而原本由愤怒转向委屈的情绪,也就这么断掉了。

大家可以结合飘飘之前的分析,再听一下。

在飘飘看来,张含韵其实是有“身到口到”的意识的。

毕竟在配《冰雪奇缘》的时候,她能够做到和角色的表情和形体同步。

而《夏洛特烦恼》呈现出的“呆板”,我想可能是因为,她在配音过程中,心里一直悬着一个提醒:

声线要压低,口型要贴合,怎么像马丽怎么来。

这样一来,便忽视了声音之外的辅助表演。

所以你看她眼睛几乎不眨,但嘴上台词不停,只剩脑袋里的阀门全程引导:这句话该这么说,下句话该那么说。

而观众,自她开口之始,就沉浸在“好像马丽!”的惊喜中,也就忽略了她造“境”的成果。

贾乃亮版的苏大强,也有类似的问题。

在苏大强患阿兹海默症之后,他给明玉买的习题集不小心被撕碎了。

他心疼得不得了,因为老婆不让买,这钱是他好不容易攒下来的。

所以他的情绪和目光,始终集中在习题集上面,而不是去责备将习题集撕掉的人。

他把撕碎的纸张铺在墙上,试图按照页码顺序将它们还原。

一边努力拼凑,一边讲述这本书的意义。

我好不容易攒够了钱,我就想给她买这本书。

现在这可怎么办?

你说这要是缺了一页,看不了了,明玉就考不上重点高中了。

正是这番话,让苏明玉当场泪崩。

但,苏大强这番话,看似在解释,实则是无意识的自言自语。

他已经全然无视外界环境,心里只担心无法向女儿交代。

此刻的他,是着急、心疼又无助的。

像个思维混乱的小孩,不像条理清晰的大人。

但贾乃亮在演这段的时候,目光不仅没有看着习题集,反倒还透着一种坚定。

仿佛在向对面的人,认真解释一件事。

既让苏大强对习题集的心疼程度打了折扣。

也不像阿兹海默症患者当时应有的失忆状态。

总之,两期节目看下来,飘飘承认并佩服:他们在声音外在方面,近乎完美。

但,声音下面的种种情绪递进,却没能精准传达。

当角色相对扁平的时候(张含韵版《冰雪奇缘》,贾乃亮版《西游记》),他们会有相对完整的表现。

而当角色不好控制的时候,他们便试图通过音色,达到“障眼”的目的。

而观众,很容易被这“假象”诱拐。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不少观众看完《声临其境》,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这些人配音这么“厉害”,演戏却没有看出来有多牛掰?

这个尴尬的问题,或许可以归因如下:

大众、包括一些配音节目本身对于配音的认知和审优标准,都停留在“像”上。

而,演戏不是。

即使前有珠玉,你也不会因为像之前的扮演者而清香,反而会因为没有自己的塑造被批评。

像《声临其境》选取的片段,时常不过两三分钟,并且原片已经提供了非常工整的模板。

准备一段配音,参赛者只要提前多听、多练、多模仿(就像备战大学的外语配音比赛)。

照葫芦画瓢,没有十分满,也能有七分像。

比如贾乃亮,一直就很喜欢在“小咖秀”模仿。

张含韵,几年前就开始玩儿英语电影配音。

他们都算是配音的资深爱好者,所以在表演的时候,将模仿的天赋敞开了释放,就能惊艳全场。

为了更丰富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他们还倾向一人分饰多角。

不管是贾乃亮的《西游记》、张含韵的《冰雪奇缘》,包括韩雪之前的《海绵宝宝》《头脑特工队》。

都习惯用“量”来展示自己的配音能力。

这对于演员来说,很容易收割观众的第一好感。

但,这些走量的角色,形象都比较单薄。

表演者只要构建出明显的声音特点,用相对夸张的发声方式,就基本完成了角色塑造。

他们在配的过程中,首要思考的是反应力,而不是共情力。

走的是脑,而不是心。

所以,惊艳感来得很快,退得也很快。

而优秀的作品,或许应该像何冰和胡军讨论的标准——

我们配一段台词的时候

我们更应该尊重他的表演

还是去寻找另外一条道路?

最关键还能赋予它生命的话

要有表演存在的话,就好了

这就是“演”和“配”之间的距离。

演戏属于自我创造,而配音更偏向模仿。

创造,大都从模仿开始。

但一味模仿,却无法实现创造。

所以配音配得像,未必演戏演得好。

但演戏好的人,配音多半不会差。

比如刘琳的《红樱桃》。

她配音的角色,是一个13岁的少女。

一开口,嗓音就完全还原了角色年龄。

这时候再去纠结像不像原声,已经没有意义。

女生的自白,是在讲述父亲被杀的经过。

刘琳的声音,表面铺着隐忍和悲伤,但内在始终把持着“革命到底”的坚定,赋予了这个角色第二种生命。

刘琳把她自己对人物的理解

幻化到《红樱桃》这个人物当中

反而使这个人物的感染力提升了

之后她配的《骆驼祥子》的虎妞、《我的前半生》的唐晶,《误杀》的拉韫,也同样把自己包裹在故事里,充分还原了角色的状态。

不管是形体、眼神,还是呼吸、语气,她都完全入了戏。

观众也在她的带领下,入了“境”。

但,能想象吗?

刘琳此前完全没有接触过配音。

这不可思议的事实,或许恰恰说明:

精心粉饰的声音表象,始终不敌内力深厚的情感。

而后者,才应该是《声临其境》追求的高度。

当年这个节目一鸣惊人,观众频频称赞。

不就是因为参赛嘉宾,本身就是演技过硬的实力演员:

赵立新、王劲松、徐帆、朱亚文、潘粤明……

最初的那一批人,也都不是来展现自己能配多少人、能怎样大反差、声音能有多像的。

观众在这些专业人的引导下,才能接触、体会到声音在演戏中的作用和魅力,才能挖掘出一颗又一颗蒙尘的珍珠。

而第二季,嘉宾请来了流量、老戏骨,还有配音演员。

本想营造反差的话题,却陷入流量当局的争议,导致评分断崖下跌。

这一季的《声临其境》,做了不少大刀阔斧的改革。

又是换主持、又是改赛制。

周涛很好,PK很刺激,但这始终是表面文章。

在最该雕琢的“声”,最该营造的“境”,节目组却忽视了。

不仅过分侧重音色的模仿,使它沦为声音版《百变大咖秀》。

还保留了毫无意义的剪辑、增设了喧宾夺主的环节——

演员配音的时候,镜头总会切到观众震惊的表情,折损作品的视听效果。

导师选人的时候,常常沦为大型戏精现场。

一会儿外甥女帮着“舅舅”支招抢人。

一会儿表演土味情话现场告白。

甚至,就连考验台词功底的环节,也更偏重娱乐性,弱化专业性。

比如让韩雪用十种口气(萝莉、女王……)念《木兰辞》。

这种通过压低、捏嗓,区分人物的把戏,小学生都不玩了。

或者让几位选手给抖音搞笑视频配音。

没必要,真没必要。

看得出来,节目组既想让优秀的演员维持表演的高度,又要设置低幼的环节拉拢年轻群体。

只是这频繁的插曲,对节目质感没什么提升不说,反倒显得不伦不类。

倒不如老老实实地返璞归真。

把话筒让给声音。

把声音交给人物。

把演员留给观众。

各司其位,才能各显其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539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1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33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23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9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62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4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08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54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4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04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04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3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5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5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7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92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