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要说最忙碌的是谁?是中考成绩出来的部分家长吧!
我昨天就接到三个电话,都是没上录取分数线的孩子家长打来的。我们学校每年都有计划外招生的名额。这几位家长听说此事,忙来打听。我想帮忙,但实在不行,因为他们孩子的分数和学校计划外招生的最低分数线(这个分数比正式录取的分数已经低了四十分了)有相差。
我把实情告诉了对方,并且也很直接地告诉家长:这样的分数到普高来读书,太累了,孩子很有可能是跟不上的。
家长有两种想法:一种是孩子这次发挥失常,平时考考会高上四五十分,所以只要想办法进入普高,学习不会有大问题的;另一种是觉得普高学习环境要比职高好,去职高,怕孩子学坏。
我理解家长的急切心理和担忧心情,天下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顺利成才?进入普高读书,如同拿到了一张通行证,没有这张通行证,可能梦想的力量会大大减弱。
但实际上,哪有那么多的发挥大失水准的情况,许多孩子的学习问题隐患早就隐藏在一天天的学习过程中,而中考只不过是镜子,将之无情地反射出来了。说到底,学习成绩好,一定是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学习韧劲足。而这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修养的。修养不到家,进入普高,对孩子是勉为其难。
而仅仅抱着让孩子进入普高,学坏的几率会降低的心态来期待孩子的升学,这样的孩子进入普高对自己会有多高的要求?本身基础比人家差一截,内驱力又不足,最后会变成名副其实的学渣。这样的学生,我们做一线老师的,看得太多了。
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有管教。不要等结果出来了,才仓促地想用最简单的方式——花钱——来解决孩子身上的学习问题,而这往往不管用。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一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即使进入普高,他的问题还存在,如果家长不参与进来,可能孩子身上的问题会变本加厉地暴露出来。
况且,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气质,家长要去发现孩子的长处,不要一味地盲从。既然事实证明孩子在读书这方面不擅长,就不要过多地勉强孩子。“条条道路通罗马。”找孩子最擅长的,去培养他。
当然,也许孩子的确因为某种原因在这次中考中发挥失准,那么,面对此种情况,家长除了想办法争取让孩子进入普高的门槛外,还需要在这个假期再做些什么呢?希望家长三思。
开始读《非暴力沟通》,希望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提高觉察力,对待孩子的问题时更冷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