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基本原理:无论肌肉如何单独工作,它总会通过筋膜网对整体的连续性有功能上的影响。
后表线概述:
后表线连接并保护整个身体的后表面,像一个从脚底到头顶的盔甲,可分为脚趾到膝盖,以及膝盖到额头两部分。当站立,膝盖伸直时,后表线成为整个肌筋膜上的一条连续线路。后表线也可以拆解成单个的部分,在下图中可看到路线本身及其在骨骼模型上的附着情况。
后表线姿势功能:
后表线整体的姿势性功能是在完全直立生长的状态下支撑身体,避免身体像胎儿般蜷缩屈曲。长期保持姿势需要肌筋膜带中的肌肉具备较高比例的慢收缩、耐力型肌纤维,同时也需要在筋膜部分具备加厚的薄膜于束带,如在跟腱、腘绳肌肌腱、骶结节韧带、胸腰筋膜、竖脊肌的“条索”与后头脊处。
后表线的伸直功能中,在膝关节是个例外。它被后表线的肌肉牵拉向后。在站立时,后表线的互锁肌腱能协助膝关节十字韧带维持胫骨和股骨间的姿势排列。
后表线运动功能
除了膝盖被牵拉向后以外,后表线的所有运动功能都是产生伸直与过度伸直。在人类发育过程中,后表线的肌肉使婴儿头部从胚胎期屈曲状态中仰起,逐步进入产位,通过眼睛接触,外界,后表线通过身体其他部分来提供向下的稳定力——腹部、臀部、膝盖、脚——使儿童在每个发育阶段都能保持身体稳定,并能在出生后一年直立。
总则
后表线是一条在矢状面上协调姿势与动作的主要路线,一方面是限制向前屈曲的动作,另一方面,当其功能障碍时,强化和维持了过度后生的动作。
虽然我们是以单一整体来描述后表线,但按分布来说,是一左一右的两条线。若两侧后表线出现不平衡,应可观察出来并由此调整两侧的限制模式。
与后表线相关的常见姿势代偿包括:踝背屈受限、膝关节过伸、腘绳肌缩短、骨盆前移、骶骨下垂、脊柱前凸等。
从足趾到足跟
这段长肌筋膜线的始发“站”是远端趾骨的底侧面,而第一条“轨道”则沿着足底表面行走。它包括足底筋膜和源于足部的趾短屈肌及其肌腱。
这5条肌腱带汇聚成一个腱膜,至足跟前方(跟骨前下方)。源自第5跖骨基部的非常重要的第6条腱束-外侧筋膜( lateral band )也加入足底筋膜,在足跟外缘与后表线相汇合。
这些筋膜及相关的肌肉牵拉足底,纵向上使足弓形成一个可调整的“弓弦”,有助于拉紧两端,从而维持足跟与第1及第5跖骨头部间适当的关系。足底腱膜仅仅是组成这些“弓弦"中的一束-跖长韧带和弹簧韧带也提供短而硬的弦,深入到足。
足底筋膜
足底往往是问题之源,并沿此通路向上传导。足底的受限通常与胭绳肌腱紧张、腰椎前凸,以及上段颈椎保持过伸姿势相关。虽然足底的结构处理通常是一些力道较重的关节伸展法,但只要有助于放松筋膜都会传达到上方组织。 如果你的手劲不够,可参考下面“简单测试”中所描述“脚下踩球”的技巧。
试比较一下患者足内外侧缘的长度。一般而言,大多数人的足外侧(小趾基部到足跟)短于内侧(大趾基部到足跟),这儿有一个正常的平衡比。如果足内侧的比例缩短,脚的内侧面就常常会被稍微抬升起来(如旋后或内翻),外观朝大趾方向弯曲,呈“杯状手”状,就像一只手稍微呈杯状、手掌心向下置于桌子上。这说明这类患者,内侧的足底筋膜需要拉伸。
足底筋膜常常是腿部不适的一个问题根源。假使足外侧缘较短-小趾被拉紧或第5跖骨基部被拉向足跟,或足跟外缘被拉向前方-那么足底筋膜的外缘,特别是外侧筋膜束需要被延长,这种形态通常伴随内侧足弓无力,身体重量倾压于足部内侧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也可发生于非扁平足上。
即使是相对平衡的足部,经常活动足底也有好处,因为它可以使脚更加柔软、更易于传导动作,特别是针对目前这种整天把我们的脚禁锢于皮鞋中的都市文化。处理足底筋膜组织的默认方式是拉长支持足弓的每个端点间的距离:包括足跟、第1及第5跖骨头部。
简单测试
在一项简易而有趣的后表线相关测试中,让测试对象做向前弯曲的动作,也就是保持膝盖伸直去触碰脚趾,注意背部两侧的轮廓以及手部触碰到位置。引领受试者注意脊柱两侧的感觉。
让测试对象回到站姿,接着用一只脚的足底滚动一个网球(或质硬的高尔去球),动作要缓慢而有力,压力要达到足底筋膜,避免过快或过猛。至少做2分钟,确保从5个脚趾到足跟前端的整个范围都做到,如图3.8所示的整个三角形。
现在请测试对象再次向前弯曲并注意背部两侧轮廓的变化和手距离地面的差别(并请受试者注意感觉上的差异)。大多数人都会出现一个戏剧性的测验结果-展示一个小部件会如何对整体功能产生影响。注意,这个测试仅仅对大部分人有效,但并非全部:大多数易于出现结果,但不适用于严重的脊柱侧弯或双侧不对称者。这个方法也有治疗作用,因此在你评估差异后,不要忘了在另一侧再做一遍。
跟骨骨刺
这是一个“常识”,就是肌肉附着于骨骼上一但对大多数的筋膜并非如此。足底筋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例如,跑步时经常用足跟着地或一些人出于某种原因反复牵拉足底筋膜,持续拽扯足底筋膜的跟骨附着处。但由于筋膜不是真的附着在跟骨上,而是紧密连接于像保鲜膜一样覆盖在跟骨上的骨膜。在某些情况下,骨膜可能会被逐步拉离跟骨,而形成一个组织与骨骼间的“帐篷”样空间(图3.11 )。
多数骨膜在它与骨骼之间存在着许多成骨细胞一负责建造骨骼的细胞。这些细胞不断地清理和重建骨头的外表。在原创及维持相应骨骼的同时,成骨细胞遵循简单的程序:填满骨膜形成的空腔。反复拉伤足底筋膜的患者可能会在足底筋膜撕裂或发炎的位置产生足底筋膜炎。相反,如果跟骨的骨膜远远地脱离骨头,成骨细胞将填满骨膜下的“帐篷”,从而产生骨刺。骨刺本身和它的产生过程都是很自然的,原本是不痛的。只有骨刺影响了感觉神经才会疼痛,跟骨骨刺常常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