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先介绍一下,该书是英国经典心理咨询入门书。
在英国,童话故事《柳林风声》的地位相当于我们国家的《西游记》,而它的主人公就是蛤蟆,基于这样的故事背景之下,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蛤蟆先生却一反常态,变得抑郁了,他时常一个人躲在家里,整个人面容憔悴,朋友们很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苍鹫10次的心理咨询下,蛤蟆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是一本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抱有偏见,认为只有心理不健康的人,才应该去做心理咨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刻板印象,导致很多想要去探索自己的人不敢迈出那一步。他们不知道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使得心理咨询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带着上帝视角,可以观察到心理咨询的全过程,可以看到心理咨询师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让读者身临其境,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好了,前面这些都只是介绍,我想就我在读这本书的一些启发分享给你。
首先,蛤蟆先生在朋友的敦促下去见了心理咨询师苍鹫,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苍鹫就问了蛤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朋友们想让我给你做咨询,以便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为的是让他们高兴。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才是我真正的来访者。”
苍鹫还问到了由谁来支付这笔费用,很显然,在第一次咨询的时候,蛤蟆就没有为自己的咨询承担责任,他只是在朋友的期待下去进行的心理咨询。
当蛤蟆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是自己时,他才决定与苍鹫一起“合作”,这个时候咨询才算是真正开始了。
在这里我想说一点,心理咨询师与平时那些给我们讲道理的人是不一样的,咨询师会在咨询的时候适当地切换咨询师与老师的身份来帮助来访者积极地面对难题,而不是带着指责的语气说着看似正确的道理。
咨询师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引导者,能够做的是鼓励、支持、倾听、共情和沟通,真正解决问题的只有来访者自己,两者是一种“合作”的平等关系,这样的关系能够很好地帮助来访者,相反那些讲道理的人构建的是一种“上下”级的不平等关系,当他开始讲道理时,关系就已经不平等了,这也是为什么光靠讲道理无法帮助人解决问题的原因。
第一次咨询中,蛤蟆就悟出来这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这个道理就跟我以前说的一样,提高自尊水平基数只有有一个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佛教也说过类似的话——行当所行。
在每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苍鹫都会在见面时问蛤蟆一句话——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第一次回答,蛤蟆与跟别人寒暄时相同——挺好的,谢谢你。
不过在心理咨询时,苍鹫可不是在跟他寒暄,而是在问蛤蟆真实的感受怎么样。
和很多人一样,蛤蟆从未有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语言形容,更别提对别人说了。实际上,他已经下意识地运用了很多行为上的策略,成功逃避了对自我的认识。
苍鹫换了一种询问的方法,假设现在有一只温度计,上面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还不算太糟,最高是10,表示你非常愉悦。
你也可以试试这样的方法来看待自己的情绪,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从那种幽闭的状态中跳脱出来,去寻找解决的出路。
我想一篇文章的篇幅根本不够,明天接着剩下的部分写蛤蟆如何在苍鹫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出绝望、抑郁的。
最后,说一下我对负面情绪与积极情绪的看法。
当人情绪不好的时候,他的注意力、感知能力会被封闭在很小的范围里,可能只有自己周围不到一米的范围,甚至可能就将自己封闭在自己大脑的想法/胡思乱想当中,就像一个走路只盯着自己手机的人一样,在这种昏暗、幽闭的状态下,人就陷入了内耗,这是一种比不进行自我发展还要差得多的状态。
而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每天感恩,感恩身边拥有的一切,爱上了自己之后,他的情绪的平均值必然会维持在一个很好的水平,这其中就包括幸福感、自尊水平,当然他的注意力、感知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大的伸展,他可以看见每一个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物、欣赏周围的美好,当把一切都看得不那么理所当然时,那么所出现的每一件事物,都应该是“得到”的欢喜,而不是麻木的无视。
这是我在暑假两个月学习《幸福课》与读《生命的重建》所获得的最大的一点认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