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在校园里行走,置身孩子们中间,常常会有这些孩子仿佛突然之间就已经长大的感觉。
【仿佛突然间就长大的一年级】
这个学年开学,我们迎来2019级一年级18个班共800名左右的孩子。
这些孩子刚入学的第一个月,每次参与大课间活动,总会遭到同在一个校园的、三到六年级的大孩子们,甚至还有年轻老师们的“嫌弃”。
所带班级已经顺利从一年级升入中、高年级的老师们在想:“天啊!一年级原来是这么可怕的吗?如此嘈杂,我是怎么挺过来的?”
已经与一年级生活渐行渐远的大孩子们在想:“天啊!这就是我们的新学弟、新学妹吗?这么吵!一点儿都不可爱!”
有一次大课间活动,因为不仅进场声音大,而且所花时间长,于是,便要求各个年级、所有班级先退回各自班级教室,再重新进场。为此,有一位年轻的英语老师向主持大课间的体育老师蒋信信质疑:“为什么要让我们跟着一起练?一年级走不好,让一年级单独练,不就行了吗?”
如我这样有经验者,也有一次,在大课间的时候,手持话筒,面向全体师生公开批评:“一年级18个班,你们真的太吵啦!”
……
一年级的孩子因为懵懂而不为所动,一年级的老师们一方面因为孩子们的懵懂而无可奈何,另一方面,也在继续努力。
国庆节前最后一天的大课间活动,在三到六年级退场之后,我把一年级18个班级集体留在了操场上。因为接下来是第三节课,有眼保健操,所以在一年级各班老师的帮助下,一年级的孩子们先席地而坐,做眼保健操。就在孩子们做眼保健操的同时,我前面看看,后面看看,从一(1)班一直看到一(18)班,再从一(18)班看到一(1)班,结果发现一年级10班的孩子们坐在草坪上做眼保健操,队伍无论是从前往后看,还是从后往前看几乎都成一条直线!惊讶与兴奋之下,在孩子们眼保健操做完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把这一了不起的发现分享给操场上一年级所有的老师和孩子。
孩子们,包括老师们自然都很好奇在我嘴里成一条直线的队伍究竟是什么样的?于是,通知一年级13班原地不动,其他班级,从一年级1班开始,轮流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队伍来参观和学习,学习完毕再排队回到各自班级的教室。
参观的时候,从第一个班级开始,每一个班级的老师都在提醒本班孩子,要排着整齐的队伍学习坐得好的班级,这就已经是一次关于排好队的要求。当孩子们亲眼看到成一条直线的队伍之后,自然也会很想坐成这样。于是,我再告诉所有孩子能将队伍做成一条直线的方法---除第一个人以外,每队的其他人都只能看到自己前面一个人的后脑勺,其他都看不到!
原地就坐的一年级13班的孩子们一直保持到一年级其他班级都离场,才排着整齐的队伍离开,也不知道这次以参观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单独辅导效果如何,接下来,便是为期7天的国庆小长假。
7天之后,再在操场上见到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却已经大不一样!
表现之一:参与集体进场。
10月8日虽然是星期二,但是,调上星期一的课,所以大课间时段仍然是一年级18个班级全部到场,参与以国旗下讲话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晨会。
这一次,18个班级不仅进场速度快,所花时间短,且进场声音小,队伍比较安静。
从前面看,每个班级的队伍都能成直线。再从队伍后面绕行一圈,发现孩子们的队伍也基本都能成直线!
每日负责主持和检查大课间情况的体育组老师们也都发现了一年级的对比变化,甚至纳闷:“国庆7天,一年级孩子们究竟发生了什么?”
表现之二:参与集体做操。
为保证大课间活动的有序和高效,从第3周开始,一年级18个班级实行单、双周分别出操的方法。
本周是第六周,按照规定,为一年级的双数班级到操场上参与大课间活动。仅周二大课间时段,一年级就获得了三次表扬,进场一次,做操一次,退场还有一次!主持大课间活动的汪男老师说:“一年级小朋友表现真的太好啦!忍不住就要表扬他(她)们!”
表现之三:参与庆祝活动。
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少先队借大课间时段举行简短的庆祝活动。一年级18个班的孩子与三、四、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在操场上参加活动。虽然尚未入队,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但是活动全程也是非常认真,相当安静。站在一年级队伍与三年级队伍之间,在九月份,这里还是个声音的分水岭,可以明显感觉到一侧声音大,一侧声音小,但是在10月13日上午举行庆祝活动的时候已经感觉不到两侧声音有明显的区别。
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们仿佛突然之间就长大啦!
【仿佛突然间就长大的五年级】
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于2015年9月开办,入学的第一届学生本学年已经升入五年级。一个暑假未见,这些孩子也仿佛突然之间又长大啦!
表现之一:能对他人发言补充完善。
课堂上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常规要求,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体现。开学以后,发现五年级的孩子们不仅能够正确回答问题,还能自行勾连起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知识的体系。
在学习小数大小比较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具体如下:
要按照由快到慢的顺序标出王军、李勇、张小松和胡佳明四人的名次,表格中已经出示的是四名同学的比赛成绩,也就是跑完50米各自所用的时间。
跑步比赛以速度为标准来做比较。速度越快,成绩越好。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又恰好相反,所用时间越少,表示速度越快。因此,当根据跑步时间来判断成绩优劣,并且需要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将名次排序时,就需要经历两次转换的过程:第一次是从时间转换到速度,第二次再从速度转换到成绩,最终得出所用时间越少,速度越快, 成绩越好,名次也越好的判断,并按照题目要求正确标注名次:李勇为第1名,胡佳明为第2名,张小松为第3名,王军为第4名。
对于跑步比赛,速度越快,成绩越好,学生都能理解,但是实现两次转换,建立起时间与成绩或者名次之间的关系,就易出现故障。可随着年级的升高,五年级学生再遇到此类问题,先顺利理解再做出正确解答已经基本没有问题。
本以为会就此结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结果又有张彭宇站起来补充:“华老师,我觉得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如果是跑步比赛,时间越少,速度越快,成绩越好,但是如果是游泳训练时比拼憋水时间的长短,就不是这样了!还需要反过来看。时间越长,比赛成绩就越好;时间越短,却是比赛成绩越不好。”
是啊!并不是所有比赛都是时间越短,成绩越好,比如比拼在水中憋水时间的长短,就恰好相反,为时间越长,成绩越好。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匆忙地、简单地得出结论。
这就是暑假过后升入五年级的孩子,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个问题,还能将此问题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迁移和解决更多问题!
这样的孩子,会让身为老师的我们再次激发起对生命的敬畏,对成长的敬畏!
表现之二:能对他人发言有据质疑。
从2018年9月起,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推行5305课堂范式,要求每节课前5分钟为学生分享时间。随着该项实践的推进,在孩子们的建议之下,又逐渐将每课分享充实成由分享+点评+质疑三个环节共同组成的部分,于是,每次这个时段的精彩,不仅来源于分享,还来源于点评和质疑。
比如,本周孙宥阳向大家分享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后有同学在点评时否定该内容与我们正在学习内容有关系,但是丁卓阳在质疑环节,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将第二单元刚刚学完的内容又与孙宥阳分享的内容建立起了联系,主张孙宥阳所分享的内容虽然不是我们刚刚学习过的多边形的面积,但是如果接着学习图形知识,接下来,就自然要学习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因此我们不能以孙宥阳分享的内容与正在所学内容没有关系为由给孙宥阳的分享减分!
这还是暑假过后升入五年级的孩子,不仅能够表达不同意见,而且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芦苇本来是很脆弱的,不会思想的人也是很脆弱的,但是如果会思想,则就会变得有力量。五年级的孩子也因为更有思想,而变得更有力量。
孩子会突然之间就长大吗?
显然不会。自然的发育、环境的影响等等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老师,我们有幸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走进孩子的生命,目睹和感受孩子的成长,首先是敬畏,其次是敬畏,最后还是敬畏,是用生命来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