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城是黔东的千年门户,拥有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城依山傍水,古建筑与灯光交相辉映,犹如一幅悠美的山水画卷。



去过很多次古城,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今年五一再次故地重游,只是如今再也不是当初的景像。
一晃已经二十年了,身边的人也在匆匆的变换。
镇远作为交通要塞,最早的记忆始于以前上大学时需要从这里转乘火车,通过学生证可以获得优惠的票价。那时经济也比较拮据,能省则省。乘坐火车比直达的中巴车要节约不少的费用。
以前交通不发达的时候,我们去省城需要几次三番转车。我们居住在小镇上,需要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大巴到县城,再从县城转直达省城的大巴车,或者从县城转车到镇远,乘坐火车。两种方式都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
如今交通便捷之后,将原来需要六七个小时的车程缩短至两三个小时,时间成本上节省了不少,让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了。
2008年,还在上大学时,和几个同学有过一次集体出游,两个宿舍的几个同学,相约同游古城。只是如今再回首时,也已经过去十七年的光景。
娴娟是古城人,给我们当向导。带我们畅游古城,白天看尤舟、走石板街、游青龙洞,在㵲阳河乘游船,夜晚游古城,沿河边游玩。
镇远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境内。占地3.1平方千米,古城有八大会馆、四洞、八祠、九庙、十二码头与府卫古城垣,吴王洞、四宫殿、古井、古戏楼等名胜古迹近200多处。
主要历史名胜包括青龙洞、中元禅院、万寿宫、祝圣桥、香炉岩、天后宫、府卫古城垣、吴王洞、四宫殿(东方战神庙)、和平村、周达文故居,古城中还有寺庙、庵堂、馆祠、亭阁、宫阙、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
镇远古城是一个完全由名胜古迹集成的“传统文化迷宫”。景区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古街巷、古民居、古城墙等历史文化遗产,是苗族、侗族、汉族等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2020年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㵲阳河穿城(镇远古城)而过,自西向东呈“S”形贯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的独特风貌。㵲阳河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
古巷道是镇远古城的腹心,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有“六牌十巷”的说法。现存七条: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口巷、米码头巷、陈家井巷。七条巷道均建于临河的石屏山上,随山势蜿蜒起伏,层层而上。
青龙洞古建筑群,位于镇远县城东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及清光绪年间重建,后经多次维修,至清末扩建形成如今规模。1988年1月13日,青龙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青龙洞古建筑群确定为“世界贴崖古建筑园林”。
建筑群濒临㵲阳河,多数建筑物分布在长300米,垂直高80米的崖壁上,前临河,后依山,具有山地建筑的特点。
整座建筑群由祝圣桥、中元禅院、万寿宫、青龙洞、紫阳书院、香炉岩、令公庙、东山寺八个部分组成,大小计36栋单体建筑。
其中,青龙洞由正门、正乙宫、吕祖殿、药王殿、观音殿、玉皇阁、望江楼、厨房、斗姥宫等建筑组成;紫阳书院由大门、圣人殿、老君殿、考祠、三角亭等建筑组成;中元禅院由大佛殿、藏经楼、望星楼、六角亭、独柱亭、僧房和厨房遗址、中元洞等建筑组成;祝圣桥位于中元禅院前,为湘黔古驿道,横跨舞阳河的七拱石桥,清末于其上建魁星阁;香炉岩为青龙洞山门外舞阳河畔的一块巨石,其上建有莲花亭。

我们下午四点来钟到达古城,五一节假日,遇上客流高峰,人山人海,古城沿河而居,很多巷道,车行其中,仿如迷宫一般。
只是几公里的距离却需要几十分钟的时间,交通的拥堵让人有些疲累之感。
停好车之后,孩子们已经有些饿了。在桥头找了一家豆花烤鱼,吃饱之后开始今天的旅程。
从和平村的古巷道、青石板路,沿着石板街行走。古城里面无法通行车辆,只能用脚步去丈量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河边有很多洒吧、餐馆,热闹非凡,那是人间的烟火气。河流上有船只穿行其中,给宁静的河面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色彩。
尤其是端午节的时候,这里会有很隆重的赛龙舟,有很多队伍参加龙舟比赛。
镇远古城无论游多少次,依旧能让人无限感慨,只是每次游玩都时间匆匆,无法细细去品味和读懂它深遂的历史底蕴。
写于2025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