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究商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我目前觉得是为了持久地获取更多属于自己的利润。
那么利润从哪里来?
从会计的角度,利润=收入-成本,这只是一种角度。
刘润老师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利润=红利+护城河。
众所周知,收入源于我们创造的价值,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能量和信息的驾驭能力越来越强,就形成了下表中的几次工业革命,以及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提升。
左脚:生产效率右脚:交易效率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蒸汽机驾驭的煤炭铁路、轮船、电报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内燃机驾驭的石油飞机、公路、电话
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软甲驾驭的算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万物互联
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时代人工智能驾驭的大数据脑机互联
图片来源:《商业简史》P208 表6-1
成本就是在商业联调中我们所付出的资源,可以分为
购前: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
购中:协商成本、付款成本
购后:运输成本、售后成本
这是我们都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是已知的,这跟属于我的利润有什么关系呢?
刘润老师的《商业简史》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之上,进一步探究商业的本质以及基于商业本质之下的基本规律。
并通过回答下面5个问题,完成指引获取属于自己利润的一种可行的模式。
这5个问题分别是:
1、商业到底是什么?
2、商业为什么能进步?
3、商业从哪里来?
4、商业到哪里去?
5、我们如何顺势而为?
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刘润老师定义了几个基本概念,并梳理了概念之间的关系用于解释商业的发展趋势。
首先澄清的是商业的本质:交易
我们知道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多。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创造的价值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绕不过去的阻力:信息不对称(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信用不传递(离我越远的人我越不信任)。这个阻力会提升交易成本,甚至使交易无法完成。
商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历史,也就是从交易成本=∞,向交易成本=0不断进化的历史。
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就是:连接。衡量连接程度的标准是网络密度。
网络密度=实际连接数/可能连接数
可能连接数=[交易节点数*(交易节点数-1)]/2
这样看,商业的发展史也是不断提升网络密度的历史,也就是从网络密度=0,向网络密度=100%不断进化的历史。
基于交易成本和网络密度,刘润老师将商业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为:商业原始社会、小农经济、线段型商业文明、中心型商业文明、去中心型商业文明、全连接型商业文明的发展过程。其中:
原始社会:网络密度=0,交易成本=∞
全连接型商业文明:网络密度=100%,交易成本=0
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的问题用于提升网络密度和降低交易成本。
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是中心型商业文明向去中心型商业文明过度的阶段。
在中心型商业文明阶段也可以拆解为:小区级中心、城市级中心、全国级中心、全球级中心。
这个阶段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手段包括:搜索引擎(信息的超级节点,人与信息的不对称)、电商平台(商品的超级节点,人与商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即时通信(人的超级节点,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解决信用不传递的手段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
去中心型商业文明阶段,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手段包括:P2P对等网络,认知盈余等。解决信用不传递的手段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等。我们现在已经见过的应用包括:P2P下载、P-CDN、分布式计算、社交媒体、P2P借贷、众筹(ICO)、区块链(比特币)、自组织(DAO)等。
回到初始的问题: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如何持久地获取更多属于自己的利润呢?
一种策略就是顺势而为,顺势而为的姿势是:
[if !supportLists]1、[endif]顺应商业进化的方向,抓住“红利”
[if !supportLists]2、[endif]尽早就地开挖护城河,守住“利润”
红利源于短暂的供需失衡。
不过现在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红利的窗口期有限,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起有效的护城河,红利就会转化为微薄的工资。
用另外一个公式表示的话:利润=红利+护城河
护城河包括:
1、无形资产,包括许可和品牌
2、成本优势,包括规模和管理
3、网络效应,包括用户和生态
4、移成本,包括习惯和资产
如果你是一个具有眼光、运气和领袖气质的人。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建造新的提升网络密度或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式,通过更高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的问题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如果不具有发现红利的能力。一种有效策略是培养自己形成帮助获取红利的中奖者铸造护城河的能力。形成护城河的各种能力在任何时代都是被需要的,也就是将自己修炼成具有建造护城河的专家。
不管是作为领袖还是专家,在处于红利中尽快铸造护城河后,在组织获取利润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持久的获取更多属于自己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