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随手记(六)——“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4月1日上午)

今天上午是何月丰、贲友林两位老师带来的两节课和一个讲座。

十六

8:40-9:20

观摩课:《认识识比》(五年级)

何月丰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喜欢

1.(为什么老师能直呼学生姓名?好像有名字桌牌。感觉听唤名字比叫统称好多了。每个人对自己的名字都是最敏感的。特别有在场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2.了解学生学情,再教学。

3.通过探究面粉和水的比,了解比的特征后,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深化理解。

(1)图纸长和宽的比

(2)足球比赛的比分

(学生发言精彩:)

不是研究倍数关系,而是关注多少关系。

现场比赛情境,学生被当成主人带入了,参与感强。特别专注。

通过呈现过程,明确比分只是一种记录。

(排除!)

(3)混凝土水泥、沙子、石子的比

图片发自简书App
(4)再辨析
图片发自简书App

层层深入,直至清晰。很棒。



十六

图片发自简书App

9:30-10:20

观摩课:《解决问题》(鸡兔同笼)(四年级)

贲友林

1.谈话中指导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心听、查字典、百度、微信、问老师同学……

听讲听讲,就是先听后讲,懂得交流。

图片发自简书App

2.称呼。用编码具体到人。感觉没何月丰老师的桌牌标识学生亲切,但感觉也简单,有数学味。这种方式好不好呢?

3.当学生会时,教师做什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但更关注学得慢的学生。(感觉不太会的上来讲。)学生出错时,由学生来畅述纠错。师借复述学生观点,明确方法。

4.呈现学生多种方法。与学生一同完善。

假设、图画、列表解决问题

学生单独用语言描述时,建议他边用图表示,边列算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5.学生的知识面广,课外阅读一定不少。思维活跃。(为厦门的教育点赞)

6.学习单的设计很棒。有基础、有发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卉友林老师在讲到学生怎样学时,他曾说:

学生的学习,是从感觉开始的。

学生的学习,是基于独立思考基础上合作交流、共享共进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对其错误自我修正的一个过程。

谈到教师该怎么教时,也说了三点:

教师之教,促学生思考更深入。

教师之教,促学生理解更深刻。

教师之教,促学生发展更深厚。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这种理念被很好演绎。


十七

图片发自简书App

10:25-11:30

讲座:《学习:需要重新认识的几个问题》

贲友林

1.何谓学习?

无变化,非学习。不仅仅是认知上的变化。还有能力水平,思维、情感态度上的变化。有些是显而易见,有些则“日久见人心”。如,爱数学,则是日积月累而非一朝一夕。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请老师自我追问:在我的课堂上我的学生能否真实地表达他们的想法?

荷兰的范・希尔夫妇将几何思维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直观水平;描述分析水平;抽象、关系水平;形式演绎水平;严谨水平。

学习,是从“有”到“更有”。学生学习的过程,就像一个“圆”不断放大的过程。后期的学习,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兼容前期的已有,不断“放大”着已有,变得“更有”。

图片发自简书App

2.谁学习?

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教师学习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习如何支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对“教学”保持开放的心态与行动,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同样的图,学生、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看到的都不同。

课堂中,我们特别期待展现学生的美好。其实,学生的美好,不仅仅是他们正确甚至于完美的想法。学生不正确的、不完美的、有瑕疵的想法,同样是美好的,正是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学生步履蹒跚前行的过程。真学习,可能是这样生长的姿态。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3.学习什么?

图片发自简书App

4.怎样学习?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受益匪浅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