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春节期间的长假,我开始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里面最常讲到的就是致良知,其实所有的道理和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的心都知道,但是因为外界的环境,欲望等等会遮挡住我们的良知。我们知道应该孝顺,孝顺不在父母身上,因为如果父母不在身边,难道孝顺就不存在了吗?所以王阳明认为孝顺在心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等都来自我们的良知也就是我们的心。
身为父母,很令人头疼的就是小孩的作业。现在小孩每天需要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放学后盯着他们写语文,语文里面又有作文,阅读,拼音,认字,背诵等等,我们又需要盯着他们学习数学,数学里面有加减乘除,逻辑,应用等等,但是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各种学习辅导材料商教的更多的都是术,更多的是方法。这些方法在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场景,外在的事物上,当事物发生了变化,可能就忘记了,不管用了等等。我们忽略了内在的心。
如果在学校里面,小孩学到的更多是方法和道理。那么作为父母更应该去做的是引导他们寻找内心对于道理良知的探求。其实这点上,自己可能也还没有入门,又如何引导孩子了,我选择了一个比较笨的办法,和孩子一起读书,每天试着一起来读读一些儿童哲学智慧书。或者一起读完以后,讨论讨论对应的问题会有些启发!
《传习录》的开篇就讨论“亲民”和“新民”;可能在古代读书的人的大多数目标都是为官,所以为官者如何对待百姓和人民,就是每一个学者都要不断去探索的答案。
作新民,朱熹认为”新民“,王阳明认为”亲民“;对于新民,主要是以绝对的权利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教化,启蒙,改造民众,让他们成为思想上的奴隶,统一行动后的巨人。
对于“亲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人人心里皆有天理在,心即理,不违背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有一定的独立精神。
“新民”与“亲民”如何合二为一,才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要让人们有致良知“的思想,又要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精神。
---《传习录:徐爱录》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做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剧。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如《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瞬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俊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健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