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艺姝的走红,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因为现在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等等社会层面的呼唤。说意料之外,是因为这种热被各种媒体借机炒作,使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呈现出非正常化得特征。
武艺姝很厉害,这个毋庸置疑。这种厉害也许是源自她自身的素质,也许是源自她家庭或者学校的教育,也许是源于她对诗词文化的热爱。对她出色的表现,我们应该给予热烈的鼓掌。但是,在这个消费至上的社会里,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消费的对象。无论是影视艺人,还是社会热点,都成为经济规律中“被”规律了的对象。一旦活生生的对象成为消费对象,那么这对象就不再是我们身边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而成了功利环节中的冷冰冰的数字或者“物”。
武艺姝才16岁,很多人忽略了这个事实。 作为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需要给她更多自由的空间,而不是“捧”或者“喷”的方法,压缩她的自由。我们不需要再读一篇《伤仲永新传》,也不需要再发出“泯然众人矣”的感叹。何况,被消费的对象对于消费者而言,可能连“敲门砖”都算不上。敲门砖还是用完后才被抛弃,消费文化中的对象在消费初期就已经被抛弃了。因为,她只是工具,而非目的。
知识不等于文化。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个道理。说这些话,并不是说给武艺姝泼凉水(也许事实上泼了)。在此我不讨论历史上那些有知识没文化的人了,这样讨论对武艺姝不合适。知识是冷的,文化是热的;知识是外在的,文化是内敛的;知识是现世的,文化是跨世的;知识可以展示,文化只能心感;知识可以传给别人,文化只能修养自身。我见过很多有知识却没文化的人,也见过许多有文化也有知识的人。从后一种人身上,我能够感受到理解、宽容,可以感受到善良和爱。就说诗歌吧,诗的源头就是善良和爱。诗只不过是善良和爱的韵律化语言。能够背出许多诗歌不等于就具有诗性。一个人的诗性,即使不写出惊世骇俗的句子,同样可以体现。文化也是源于善良和爱,知识没有理解宽容,没有善良和爱,再努力也成不了文化。
从媒体角度而言,功利至上和消费至上环境下,很难给善良和爱找到栖息的土壤。在某些人眼里,武艺姝只是一个获得点击率的工具,或者在某些人眼里就只是填补自己内心空虚的“物”。用猎奇心态来解读文化,用索隐心态来讨论成长,用小说心态来诠释事理,在满足和被满足中安慰自己驿动的心灵。异己着“喷”,同己着”捧”。其实无论“喷”还是“捧”,都没有把对象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更不必说表现出起码的理解和宽容。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也许是张爱玲氏“出名要趁早”的影响,也许当代社会只是把张爱玲氏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深植在人们心中。就像读张爱玲的,津津乐道张氏小说中的紫醉金迷,忘却了张爱玲晚年横呈红地毯上的凄惨。就像红学家乐于索微《红楼梦》中所谓的微言大义,却忘却了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现实。《皇帝的新装》中说出真话的那个孩子,并不是人们心中理想得朋友。童话并不都是骗人的,好的童话,往往撕开了黑漆漆的现实。可是,有多少眼睛能够直视?如果我是一个所谓“天才”孩子的父亲,我是绝对不会让她走上“出名要趁早”的危路,因为我懂得这条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有多危险。
一个天才孩子的横空问世,其实成功了的是别人,而不是这个孩子。许多人的成功,却把孩子送上了一条危险路途,这本身,就既不善良也没有爱。而且,不仅没有爱,倒显出更多的残酷与无情。
在讨论以爱和善良为核心的诗歌与文化同时,却表现出残酷与无情,这,怎么看都像是在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