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昨天去世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脑子里全是2008年4月末在郑州全国图书博览会期间采访先生的场景。先生说,他已经看到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所以他将自己的新书命名为《曙光集》。当时已经85岁的他还说自己“看不到天大亮”了。但是显然,他看到了。
2008年4月27日,杨振宁先生在郑州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雕梁画栋的会议室里宣讲新书《曙光集》。此处离书博会主会场甚远,记得当时记者赶到会场时竟晚了一些。先生精神很好,慢条斯理地讲话,那娓娓道来的讲述,瞬间让奔波赶场的记者心境归于平复,并且走进先生的世界。
《曙光集》
当时杨振宁先生社会关注度特别高,缘由之一便是3年前他与翁帆的结合。这《曙光集》便是夫妇两人合作的产物——里面50余篇文章是杨先生和友人写的,翁帆进行了编译的工作。杨先生思路极为清晰。他知道这不是一个讲学术的地方,记者也不是一个很懂物理的人,所以他上来便说,“今天我不讲物理讲人生,这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
杨先生的人生显然是尤为广阔的。那一天,他向记者提到了很多。提到自己的父亲杨武之,说父亲当时在清华大学当教授,“清华园里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 。提到在芝加哥大学四年的同学邓稼先,说当年回国看到邓稼先在简陋的环境下坚持科学研究而极为震动。提到亡妻杜致礼,他还在屏幕上播放了杜致礼穿旗袍的优雅的照片。
当然,杨振宁也非常坦然而幸福地提到了新婚妻子翁帆。他说道,其实和翁帆相识是很早之前的事,当时他和太太去汕头大学考察,担任向导的便是翁帆。后来他们保持书信往来。“2004年初的元旦,我当时已经在香港了,我收到了翁帆寄过来的一张贺年卡。于是,我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后来,她到香港来看我。再后来,我们就结婚了。”
17年前杨振宁先生的这次讲话大概持续了1个小时,记者显然意犹未尽,以至于在结束之后都忘记找先生为新书签名,终究成了遗憾。此后时常能够在媒体上看到先生的消息。让记者颇感吃惊的是,虽然腰背弯了一些,但先生容颜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慢条斯理地讲话,依然那么思路清晰,娓娓道来。当然,这17年中,先生的人生又更为宽广了。
在《曙光集》的前言里,先生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始终关注着国家命运和前途。2008年时中国已经有了飞速发展,他讲话的3个多月后,中国将举办北京奥运会。“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八十五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会验证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的一段话: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先生写道。
但是显然,杨振宁先生最终看到了国家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他这一生应该是无憾了。
但有的资料上说,其实杨先生是有一点儿遗憾的,就是以中国籍的身份再获一次诺贝尔奖。可见爱国心中国心之深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