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自信心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构成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有自信心的人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困难,能独立地采取决定,处事果断,并且能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的独断性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过度自信的决策者总是对自己的决定具有独断性,坚持己见,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计划,盲目行动,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是缺乏自觉性和意志薄弱的表现。
自卑的人,常常会攀比自惭,优柔寡断,易受暗示,萎靡不振,拒绝他人,但有时又会突然生出荒诞之念头或举动,掩盖自卑心理,有明显的求败预期倾向。自卑感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罪恶,它具有重要的功能,因而受到维护。它们的观念是基于这样的设想:通过妄自菲薄使自己低人一等以及约束自己的野心,缓解与竞争有关的焦虑。
焦虑就像一棵大树,导致它成长的是多条根。焦虑不像恐惧、愤怒、悲伤等,是一种单一的情绪状态,而是综合性的情绪,与性格、环境、家庭等因素关系密切,甚至受饮食营养等间接影响,还可能与脑生理机能的改变有关。
据研究表明,在安然过关与紧张到崩溃之间有一个微妙的焦虑平衡点,只要焦虑度没有超出这个平衡点,人们就能在焦虑的刺激下获得成功,而不是因压力过大而表现失常。这个适度的焦虑能够让人们保持戒备,,使得他们得以同时应付多项任务,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
适度的自信与某种程度焦虑是心理适应的两个重要指标,一个人能否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能否处理好复杂、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况,与他(她)能否保持适度自信及某种程度焦虑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