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发言甚少的语文老师,在班群上发了一条信息。
敬告各位家长:
刚刚我已取消语文奖励制度,如有孩子提起,我在这里先行解释:该制度是两个星期奖励一次优秀奖和进步奖,除了一次奶茶由家委会出钱,其余四次奖励皆由我自己所出。本来我也无怨无悔,能让孩子产生学习的欲望,就是一大功德,但近日部分同学不思进取,上课回答怠惰,作业懒交,而领奖觉得理所当然,既无谢意,又无反思。我个人以为,这样奖励反而会助长部分同学的惰性,今日不感师恩,明日就要忘掉父亲母爱,连父母的恩情也不放在心上了,觉得一切理所应当。此所以可惮可怖也!亦望各位家长朋友引以为戒,多加训诫,不要溺爱孩子。
以上所言全由我个人承担,与其他老师无涉,万望见谅[抱拳]
正当大家看着这条信息,百般不解时,班主任上传了一张纸,家长们才恍然大悟。
从这张把名字打了马克塞的纸上得知,在宿舍的聊天中,有学生谈到2021年以来零花钱1万多,还有一位同学说她已经花了45000元零花钱。
班主任提出担忧,孩子手上有太多零花钱可以支配,所以老师们的一些小小奖励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不值一提。以至于本着刺激学习热情和动力为初衷的设计,遇到了阻力。
老师们希望我们家长都能够控制下孩子的零花钱,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会觉得珍惜。把老师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把父母的辛苦当成理所当然,现在的孩子太过幸福,缺乏对他人付出的感恩和尊重。
孩子大了确实是不好管,很多时候也很叛逆,但是该告诉他们的道理还是要传递。
孩子上的这所民办学校,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是一群学艺术的学生。我感觉到孩子上高一后,确定消费明显多了,到每个星期六孩子从学校回来后,会开口向我要零花钱,每次转钱给孩子,叮嘱孩子不要浪费钱,不要买一些垃圾食品吃,不要习惯在网上买买买。孩子不耐烦的说:“妈妈,我的零花钱算少了,班上的同学零花钱都是好几千块。”我一听,告诉孩子:“千万不要去攀比!”
孩子在学校住宿后,担心同宿舍的同学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好不好,同一个环境,会互相影响,如果有一个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会形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