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任务】共读《终身成长》第五章 P159- 171 页
【内容】(一项关于团体行为的研究:已读) + 群体思维和团体讨论+ 当被夸奖的一代进入职场 +谈判技巧是天生的吗? +管理才能是天生的吗? +领导才能是天生的吗? +企业的思维模式 + 培养你的思维模式
【前读】 第四章“冠军思维”(我称之为“冠军力思维”)主要讨论个人的固定性和成长型思维模式;而第五章主要讨论商界领导的固定性和成长思维模式和领导力。
【共读】关于思维模式的研究
1. 固定性思维模式者:惩罚持异见者——> 发生群体思维。<——领导被认为是不会犯错的圣人;团体成员自认为有特殊天赋和权利;领导压制不同意见;员工为私利和领导立场一致。
VS 通用汽车公司前CEO Alfred P. Sloan:“....给我们一点时间更全面地理解我们现在的决定,来想想到底有没有反对意见。” ——> 达成共识<——消除了“能力是固定的”的错误观念;全面、开放的信息交流和讨论;提高决策水平。
2.被“夸”掉的一代
职场成功之路: 需要不停地认可自己+ 不愿意接受批评 VS 接受挑战+ 坚持不懈+ 承认并且改正错误。
职场夸奖方式: 过度看重成就,过分依赖夸奖,心理脆弱 VS 正确的反馈,调动积极性,选择挑战,直面自己的错误
职场正确反馈: 奖励绝妙的想法,奖励聪明的行为 VS 奖励主动性,能解决难题,不断奋斗,学习新技能,不惧挫折,坦然接受批评
【感悟】这些需要有引导者或者自己不断的刻意练习才能熟记“如何才能成功”,熟练“如何才是正确夸奖”,知道“如何才是正确奖励”
问题:未来优秀的领导者从哪里来呢?
3. 关于谈判技巧 在三轮不同任务的谈判中,固定性思维模式者 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 选择各不相同:
愿意选择 展示自己的谈判技巧 VS 愿意选择 提高自己的谈判技能
不能达成相对较多问题的结果 VS 谈判遇到难点和陷入僵局时坚持己见,为自己赢得更有利的结果。
对于思维模式的讨论中 表现平平 VS 越符合成长型思维模式,在谈判任务中表现越好。
【总结】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人们更高效的学习,被评估为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成绩更高。
4. 关于管理才能
管理者 找有天赋的员工 VS 天赋是起点,更重视员工的发展,也重视自己的发展
培训班让管理人员进行一系列练习:
a. 思考:为什么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b. 想出一个自己以前能力很差但现在表现很好的领域;
c. 给在工作上感到困难的员工们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d. 回想过去是否有过原本认定某个人无法完成某事,但该人最终学会的情况。
反思:在每个案例中,这种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结论】最好的选择并不一定是找到一个最有天赋的管理人员。然后放任不管。
VS 要去找到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管理人员;这样的人要热衷于培训员工并热爱学习,乐于给予和接受反馈意见,能够面对并战胜困难。 并建立一个充满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环境。
让他们知道,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的;
告诉他们,企业最重视的是学习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不是现成的天赋和才能;
给员工们反馈,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未来更容易走向成功;
让员工们知道,管理人员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资源。
5. 关于领导才能
大部分人在成为管理者时,都会有一段努力学习的时期,接受很多培训和指导,听取很多建议,长时间思考如何做自己的工作,期待得到发展。要将公司创造为一个对能力发展进行奖励的企业——之后自然会有大量的领导者出现。
6. 培养你的思维模式——终于到了这一步骤了。
一是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型。
二是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对待身边人,关注员工的良好状态。
三是想一想能帮助员工发展的方法:见习、培训、提供指导、当成合作者
四是经营公司时,根除精英主义,创造能进行自我审视、交流通畅、重视团队写作的企业文化。
五是审视工作环境是否有群体思维?如果是,则想办法促使员工提出不同想法和具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指派对立面,提出反对意见,帮助看到自己的漏洞。建立匿名意见箱。员工可以独立思考同时进行团队合作这两点同时做到。
【分享】被“夸”掉的一代
【强调】如何培养你的思维模式
a. 置身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环境,让环境帮你形成更好的思维模式。
b. 从自己做起,从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中了解和学习更多,不急于为错误辩解,把每次错误都当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c. 用成长型思维对待他人,相信他们是可以改变的,可以成长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心态是可以调整的。
d. 作为领导,想象如何帮助员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e. 在经营一家公司的话,想想打造一家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公司,创造一种能自我审视、能顺畅沟通、重视个人和公司协同发展的企业文化。
f. 如果环境鼓励群体思维,要想方设法让员工提出不同想法,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员工提反对意见、员工可以辩论、建匿名意见箱等等,鼓励员工独立思考,同时参与团队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