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后,诸葛亮终于在公元228年春天,挥军出征,开启了自己心心在念的北伐之旅。
然而,诸葛亮进攻曹魏的路线,并没有按照隆中对策划的那样,从汉中直接北上,而是选择了向西迂回攻击祁山,试图从侧面突破曹魏布置的防线。
根据统计,诸葛亮亲自指挥参与的五次北伐中,以祁山为直接目标的就有两次,而且都是大规模作战。
这种布置,也导致日后的民间叙事与传说,把诸葛亮的北伐直接称为“六出祁山”。
祁山,具体位置在今天甘肃境内的礼县,也是曹魏边防的重镇,而广义的祁山地区,则指的是甘肃境内,西汉水北岸一侧的秦岭支脉。
这里如果被蜀汉控制,那么攻,可以东进关中平原;
守,则可以利用甘肃、陕西交界处陇山的地形优势,以逸待劳。
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看看地图就知道,如果想从蜀汉境内翻过秦岭,进入魏国,有五条可以使用的交通线。
其中,以祁山为终点的祁山道位置最偏西,但是也是最好走的一条,无论是大兵团行军,还是后勤运输,都十分便利。
其他四条虽然路程短,但地势崎岖,或多或少有一部分路程是难走的栈道,不利于行军与补给。
其次,祁山周边,是陇右地区,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
这里曹魏兵力相对薄弱,并且民风彪悍,能够征集到高质量的兵员,还出产优质的战马,而祁山还是当地为数不多的粮食产区。
诸葛亮深知,兵力占劣势,缺乏优质骑兵的蜀汉军队,打打山地战还可以,一旦到了关中平原上,和曹魏军队正面对抗,胜算是不高的。
所以,他打算首先攻略祁山,夺取陇右,在这里补充兵力,囤积物资,编练骑兵,再挥师东进。
另外,从地势看,从陇右到关中平原,整体地理态势呈现西高东低之势,所以如果蜀汉军队从陇右东进,则占据了居高临下的地利。
同时,夺取了陇右,便能在曹魏的包围圈上撕开一个缺口,形成对曹魏由西而南的半圆形反包围圈,取得战略主动权。
在诸葛亮亲自指挥的五次北伐中,最接近胜利目标,也是最声势浩大的一次,就是228年的首次北伐。
由于蜀汉军士气旺盛,攻击目标又在曹魏意料之外,所以蜀汉军迅速控制了曹魏陇右地区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的大部分地区。
只要蜀汉军队能够挡住曹魏派来的援军,就可以把这块战略要地慢慢消化为自己的领土,同时建立一个东进的坚强桥头堡。
然而,众所周知,马谡指挥的蜀汉军队,在街亭没有能够挡住曹魏名将张郃,导致曹军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兵,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在这次出兵中,诸葛亮收获了自己未来的军事继承人,天水猛将姜维。
接下来,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四次北伐,都没有第一次那样势如破竹的气势,以及明显的大胜,所以在这里我只为你简略叙述一下:
228年冬十二月,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目的是要夺取位于今天陕西宝鸡附近的战略要地陈仓,但曹魏派驻在陈仓的守将郝昭智勇双全,坚守不退。
蜀汉军久攻不下,粮草后勤物资补给出现困难,只得退兵。
次年,也就是229年春天,诸葛亮发动第三次北伐,目标是今天甘肃陇南地区的武都和阴平郡,蜀汉军要想再次攻略祁山地区,这两个郡是必经之路。
最终,武都、阴平落入蜀汉之手,但诸葛亮试图包抄曹魏援军郭淮部,歼灭敌军重兵集团的目标,没有达成。
两年后,建兴九年春天,诸葛亮启动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
和初次北伐一样,曹魏守军依托祁山堡、上邽等据点,拼死防守,魏明帝曹睿又赶紧派遣名将司马懿与张郃,率领大军西进支援。
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今天的甘肃天水到礼县一带,对峙交战,各有胜负;
但是,负责蜀汉军后勤支援的,是与诸葛亮一起接受刘备托孤的重臣李严(后改名李平,为方便统一称李严),而李严却在此关键时刻,谎报军粮供应不上;
谨慎的诸葛亮只好退兵,事后查明真相,将李严废为平民。
此后,有足足三年,诸葛亮都未曾再次出兵,直到234年2月。
也许是因为已经54岁,感觉时不我待,诸葛亮这次进攻曹魏,没有再走祁山,而是取道从汉中到陕西眉县这一条路径,称为“褒斜道”。
走这条路线,行军距离相对短,而且一旦突破曹魏防线,就能直接进入富饶的关中平原,就地取粮,解决后勤补给问题。
面对前来交战的司马懿,诸葛亮并没有听从魏延的建议,一直东进,经武功直奔汉王朝的故都长安,而是出于稳妥谨慎,在今天陕西岐山附近的五丈原屯兵,与郭淮、司马懿所率魏军,隔着渭河和武功水(今天的石头河)对峙。
精明的司马懿让郭淮在渭河北岸防守,自己则在蜀汉军东面扎营,隔着武功水监视诸葛亮的一举一动,无论诸葛亮是想北进渡河前往陇西,还是东进攻击长安,都在司马懿的掌握之中。
面对兵力占优,且不肯轻易出战的司马懿,睿智如诸葛亮,也无计可施,只能不断向司马懿挑衅,希望展开一场会战,从而突破曹军防线。
为达成目的,诸葛亮甚至不惜向司马懿送去妇女服饰,表示羞辱。
最终,壮志难酬的诸葛亮,在和司马懿相持100多天后,于八月下旬,病逝于五丈原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