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啦,朋友们免不了要出去串门或者旅游,有宝宝的家庭正好趁这个机会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增进亲子感情。
一般来讲,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体力,安排或长或短的行程。一岁的宝宝一天就够了,三岁以上的就可以适应三四天的旅途。
出发前。
准备一份地图,告诉孩子我们要去哪里,怎么去,住哪个酒店,在地图上找出来。画一画,我们去那儿要走的路。让他参与准备的过程,一起做足出行前的功课。“我们上网查一查,”比如要去北京。“北京有天安门,有长城啊”,把城市地标性的建筑图片打出来,目的地有用到的时候。
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比如有什么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有趣的故事,美丽的传说,可以吸引孩子,做到心中有数。要表现出对旅行的期待,比如:“听说那里有大熊猫啊,是不是跟电视上一样可爱”
“那边非常冷,有没有人被冻掉耳朵?”
“咱们这里冰天雪地的,到海南竟然可以游泳!”用语言唤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欲望,带着饱满的热情准备这次旅行,基本就成功一半啦!
旅途中。
只要是不同于家庭环境的东西,孩子们都会好奇,建议让孩子多看、多摸、多动手、多体验。调动儿童各种感觉器官去接触事物,用各种体验刺激孩子大脑,加深印象。
比如,夏天我们去白洋淀,晚上跟随渔民去放河灯。孩子虽然不了解放河灯的缘由,但是看着亲手放出去的河灯,在夜幕下闪闪烁烁,顺流而下,越飘越远,那种参与的喜悦,就是一种收获。那个美丽的画面,就是一种享受。
走进渔民家里,我们才知道咸鸭蛋是怎么腌制的。于是让孩子亲手做一个,体验一下湿滑的感觉,劳动的快乐。
大人的情绪和语言,调动和引导着孩子的兴趣,使孩子乐意参与其中。
比如说看到一棵树:“哇!这么大的树,我们来合抱一下好不好?两个人都抱不住耶。摸一摸,树皮是光滑的。那宝宝还记得公园里松树的皮是什么样子吗?”
孩子就要回想,松树的皮是不是粗糙的,有点扎手。
捡到一片叶子:看,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小朋友就会发现有黄的,有绿的有红的,
“这么大的叶子,夏天可以当扇子用。你看,这还有一种奇怪的叶子,像针一样尖,轻轻地扎一下,哎哟 好疼啊,来 你试试。”
看见小溪,脱了鞋,光着脚丫,走一走。或者坐在溪边,拿溪水洗洗脸,陪孩子撩水玩,水点打在脸上,凉冰冰的,好不惬意。
堆雪人,推雪球。雪球越滚越大,给孩子讲讲这里面的道理,说不定会得到孩子大大的崇拜呢!
轻松的活动,随心的游玩,加上家长及时的语言引导,旅途充满乐趣,也会收获满满。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小,能记住吗?我们并不需要他记住什么,只是为了让孩子多一种体验,给他开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学会欣赏丰富多彩的生活。
家长不可以因为孩子记不住就不说,不引导。旅游是增进亲子关系的良好机会,让孩子认识外面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一个新环境中,孩子很快就可以学会在家里花很长时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也有动力去尝试新的东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粗糙,光滑,疼”,这些书本上的形容词,远不如去抚摸树皮,拥抱大树,用松枝尝试扎一下,了解地更直观,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时间、空间允许,带一个画册,坐下来,让孩子静静地欣赏眼前的美景,做一幅画,把具体的印象加工成自己的认识,呈现出来,是非常棒的体验。
在家时打印的图片这时候排上了用场,拿出来,让孩子对照实物涂上颜色。房顶是黄色的,墙是灰色的。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耐心。
有次去北京,看到故宫,小朋友兴奋极了:“这是真的故宫,不是纸的”!于是,他非常有兴趣去看看里面的东西。
很多人喜欢某档亲子节目,其实是乐意看到儿童的参与过程,以及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率真,善良,无拘无束。
旅游后。
旅行回来,家人一起动手,做一个旅行手册,留作纪念,孩子可以天马行空地去想象,没有固定模式,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记录,是对每次旅行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哪些东西可以放进旅行手册呢?
1、票据类:火车票,汽车票,各种门票。酒店的画册,有特点的贴纸,标签儿,当地的游览图。
2、拍的照片:家长拍的,孩子拍的,都标注清楚,并配上有趣的解说。比如,女儿有一张摸着充气老虎尾巴的照片,我就配了一句话:老虎屁股也敢摸。妙趣横生。
如果是孩子拍的,他会更有兴趣保存,旅行册做得多了,从一系列照片中也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3、当地捡到的小东西:树叶呀,石头呀,贝壳啦。如果是活的,可以做成标本,也放进去。
4、文字图画类:孩子随手画的画,家长写的旅游日记,旅行见闻,旅行中的趣事。留做孩子成长档案的一部分,这样,一次旅行才可以完美收官。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准备好了吗?带上你的娃,带上你的卡,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来一次愉快的亲子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