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天气不错,米爸带小米去爬山。这可是小米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不仅可以看到动物园里的动物,还能看到好多花草树木,而且可以自在的随风奔跑。
啪,悲剧了。小米追蝴蝶狠狠的摔了一跤,愣了一下后,刺耳的哭声响彻了山顶。
米爸急忙跑过来,对小米说了下面一段话,果然,小米破涕为笑,开始和爸爸玩起来,你知道米爸说的是什么吗?
A. 都怪这个破石头,没有它,小米怎么会摔倒?来,小米,打它一下出出气。
B. 小米,不要乱跑了知不知道?很危险的对不对?这下你知道疼了吧,爸爸说的对吧。
C. 摔哪里啦,爸爸帮你揉揉。不要怕,小米还小,我们慢点跑,再长大点就不会摔跤了。
D. 摔哪里啦,爸爸帮你揉揉。你看爸爸膝盖这里的疤痕,都是小时候淘气摔的,特别特别疼。奶奶说爸爸小时候比小米还淘气呢。
四种答案,每种都有它的粉丝。第一种提倡暴力,第二种是家长的说教,第三种是帮宝宝找一个能够解释的理由。这三种方法对治愈宝宝的哭闹帮助都不大,即便一时能让宝宝不哭了,长久下去,对孩子成长也是不利的。
第四个答案,就是用的共情方法,最容易被孩子理解,也最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可以真的理解他们,也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
育儿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就讲过一个故事,宝宝摔倒了,妈妈反而指导宝宝揉揉小板凳,这就是共情。
情绪是一种看不到的东西,它能让我们快乐,能让我们焦虑,能让我们恐惧。对于小孩子来说,一种声音,一个物体,都是真实存在可以很好描述的。但是对于情绪,他们就很难进行表达了。
当小孩子产生某种情绪,无法让大人感知,他们就会很焦躁,可能会哭闹。相反,如果孩子们能感觉到大人理解了他们的情绪,他们会有安全感,会被安慰。这也是共情方法对小孩子为什么奏效的原因。
很多家长说,我对孩子共情了,有时候好用,有时候不好用,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是家长对共情理解的太片面了,那么怎样正确的对孩子共情呢?
一、家长需要认识孩子的情绪
想和孩子共情,必须理解孩子的感受,所以认识孩子的情绪自然是先决条件。
有一部动画片叫《头脑特工队》,里面把人的情绪分为5种,分别是恐惧,快乐,烦恼,愤怒,厌恶,人的大部分情绪可以归为这5种。
孩子摔倒了,感觉到疼而哭泣,其实内心是得情绪是恐惧。
孩子玩具被抢了而哭泣,内心的情绪是愤怒。
有时候孩子哭闹,家长共情后他反而哭的更凶了。不要怕,这是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内心感觉到被认同,是高兴的情绪。
二、家长要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我们一生的伙伴,即便是负面情绪,也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像一个人感受不到悲伤,那么他同样感受不到快乐。
所以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也很重要。
在孩子小一点时,无法形容情绪时,父母需要主动告诉孩子不同的情绪。一般情况下,父母会告诉孩子恐惧和高兴,但是对厌恶,愤怒,烦恼这几类情绪却讳莫如深。
比如小孩子害怕鞭炮响,大人会告诉孩子这是鞭炮响,不要怕。慢慢的,小孩子就懂得了害怕是什么。
但是孩子发脾气,大人一般都是赶紧哄好,不让孩子处于这种情绪当中,认为这是不利的。所以孩子根本无法正视自己的愤怒情绪。
像我的宝宝,很早就会说害怕,也可以分清家长的愤怒(生气),但是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哪种表现是愤怒(生气)。其实是我们当家长的生怕孩子学会后滥用情绪,这反而不对。(我是写到这才有这个理解,残酷)
等到孩子稍大点,对语言掌握较多,就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说出情绪,甚至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样才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
记住,即便是父母情绪,也该教导孩子去感受,而不是逃避。
三、共情就是被认同
共情也被称为同理心,其实就是一种被理解,被认可,情绪被感知后的感觉,是一种共鸣。
家长往往缺乏了孩子观察事物的视角,所以不能达到与之共情的状态。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光家长理解孩子的情绪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得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了他们的感受。
当别人对你说出我理解你时,你是什么感受?可能大多数人会默默的回一句你并不了解。
对于孩子更是,光用语言告诉他们我理解作用微乎其微,想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还需要一些小手段。
让孩子感受你的情绪
孩子对家长的情绪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当他判断出你的情绪中又和他一样的情绪时,同理心自然而然产生了。
开篇例子中,第四个答案描写爸爸的伤疤,就是为了让孩子自己认知到爸爸的疼痛。孩子会认为家长也痛过,和我的痛是一样的,同理心自然建立,共情就比较容易。
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孩子玩呢?其实就是他们有差不多的认知和相同的观察世界的视角,更容易互相被感受被理解,容易共情。
四、共情可以促进自我实现
大多数宝宝都喜欢玩水,但是都很害怕洗头发。
洗头发经常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因为水喝泡泡容易进入眼睛,对孩子来说感觉非常糟糕。
我家孩子以前每次洗头发都是一场战争,直到我们用共情治好了她的恐惧。
最开始是买了《我爱洗头发》的绘本,利用绘本的卡通人物和宝宝共情。这本书我家宝宝读了上百遍。
然后是拿出她一直抗拒带的洗头帽。就是一个胶皮的帽子把头围起来,水会顺着帽檐淌,不会进入孩子的眼睛。
为了让她带这个帽子,老爸亲子示范,然后往头上浇水。最开始她也是跟着往我头上浇,几次后也开始要求自己尝试了。
最后我们又祭出大杀器。正值夏日,没有孩子对水的恐惧是一次水上乐园治不好的。一次不行那就来两次。
孩子在水里只能用疯狂来形容,哪还顾得上是呛了淹了一下呢?更不用说头发湿了。我们就在水上乐园玩起了洗头发的游戏,宝宝还能帮爸爸妈妈洗。
这次共情之后,宝宝对洗头先是恐惧,然后快乐。整个过程那战胜恐惧的满足感,极大的膨胀了她自我实现的自信呢。
五、避开错误的共情
最后总结下为什么有些家长说共情失灵时不灵呢?我们需要劈开这几个大坑。
1. 共情是认同和理解,不要质疑和批判。
即便是负面的情绪或错误的行为,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正面的认识,避开说教那种质疑和批判,时刻记得蹲下来,和孩子一个视角看问题。
孩子打碎碗,先别着急发火,蹲下了问问孩子的想法。没准他会说为什么会碎?或者这就是碎啊。你可以在他发完言后夸奖他,然后问问他碗会不会痛?要不要爱惜它?如果孩子最开始回答你的是怕妈妈生气,那家长真该反省反省了。
2. 共情不是帮忙,不是找借口
孩子经常碰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些也是他一步步成长不可或缺的经历。
家长的确可以帮他们穿衣,喂饭,扶他们走路,但是这恰恰让他们失去了面对挫折的能力。
宝宝摔跤了,妈妈的共情是石头是坏蛋,绊倒了宝宝。这种行为只是给宝宝摔跤找了也个借口,是一种引导孩子的假共情。
有可能这种共情会止住孩子的哭声,却让他们通过厌恶转移了恐惧的情绪。并且让孩子形成一种反射,把自己的恐惧当成别人的过错,于是愤怒。然后暴力产生了。
还记得我之前说的吗,每当共情,谈判必将处于劣势。这时家长就是主动放弃了控制局面的能力,我们反而是通过迂回,通过让宝宝自己感觉被认同,自己感觉自我效能激发,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来让他们放弃对眼前事物的执着。
共情做的好,孩子像块宝。告别熊孩子,从共情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