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文已尽力删减,考虑到叙述准确性,还是保留了较多内容,耐心读完,一定有收获。
焦虑=血亏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统计显示,我国约有1亿人经历过抑郁症。另有研究发现,焦虑正成为年轻人最高频的心理问题。
其实不难理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达到了空前高度。当愿望无法兑现时,“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的负面呼声,就变得越来越多。
常有人说:等我有车有房了,就不焦虑了。
且不论说法对错,若50岁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那30岁的你,岂不是要浑浑噩噩过活这20年?在我看来,真的不值。
关子就不卖了,我这有个不受情绪干扰的“偏方”,不知你愿否一试。
能不能幸福不敢说,但掌握后一定会使你的内心更加平静。
之所以叫偏方,是因为解决的方式你可能从未设想过,或许还觉得有些荒唐。
但我保证这一定是个有效,且可能唯一的解决方法,请听我细细道来。
重新认识思维
要想掌握这个方法,需要搞明白一个前提。
每个人其实有两种自我,一种是依托大脑思维来生活的自我,简称“小我”;另一种是观察大脑思维下的自我,简称“真我”。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处在“小我”形态里,用思维处理着各种事情。
几点该起床、今天吃什么、要不要换个工作。可以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它。
可惜的是,思维也会产生弊端。当它萌生负面想法时,我们同样会毫不质疑的信从,并以负面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在你认为没车没房不算幸福时,焦虑就会油然而生。
基于人类长达20万年的演化历史,我们的思维已变的非常惧怕死亡,哪怕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被视为威胁。
如此的不安全感,是思维产生负面情绪的主因。它还擅长未雨绸缪,通过担忧未发生的事情,强化防御。
你可以理解为,恐惧和担忧是思维的天性,只要我们任由自己听信它发出的指令,负面情绪就不会减少。
相对“小我”而言,观察大脑思维下的“真我”,才是不受情绪干扰的载体。
什么是观察“大脑思维”?
举个例子,遇到焦虑时你怎么想?一般会说“我真的很烦。”现在换种说法,改成“我现在正感觉很烦。”
怎么样,是不是突然轻松了?
这是从听信思维模式到观察思维模式的转变,在思维之外,还有一个“真我”的存在,你用“真我”观察到了思维正在烦,由此也就明白思维并不代表你,所以再去认同它的负面情绪就显得毫无意义,就好像别人的烦心事从来不会令你在乎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不是时刻都得靠“小我”活着。面对负面思维时,可以用“真我”观察和审视。也只有凌驾于思维之上时,才不会被其产生的负面情绪干扰。
偏方:积极心态
我的那个偏方,就是基于以上结论产出的。
它有一个比较俗的名字:积极心态。
落实到操作上,分成三步,即“察觉到负面情绪,承认和接受,并继续做眼下积极的事情”。
“察觉到负面情绪”的意义在于防止思维认同,这个我们刚才聊了很久。
光察觉不够,还要承认它,内心毫无保留的接受它的出现,不抗拒。这点很重要。
“继续做眼下积极的事”好理解,就是字面意思。
你可以把积极心态看成客人来访。假设你想邀请亲戚们来家里聚会,你最喜欢的叔叔、侄子,姐姐等许多亲戚都来了,每个人,包括你都很开心。
接着,你看见有辆车停在了家门口,你的心开始往下沉,来的正是性格古怪的舅妈。她脾气不好,还特别爱八卦,喜欢狼吞虎咽吃掉你的食物,却连声谢谢都不愿说。
假设你下决心说:“我不会让她进门的!”那么你就会当着她的面重重的关上门,她敲门时,你会握紧门把手,大声叫着"滚开!”
接下来可能再也不会有什么聚会了,你也没有什么愉快的事情可做了,你要做的就是把舅妈赶走。
而且,其他的客人也会被这混乱的场面所影响,他们离开了客厅,舅妈就更加成为关注的中心。
最后,你束手无策,傻傻地站在门口,至少,对你而言,这场聚会以失败告终。
如果你不赶走舅妈,决定放弃自己的执着呢?那么你会告诉她,喝啤酒的杯子在哪儿,还会给她端来一些可口的开胃菜。这可不是渴望舅妈参加聚会,只是她来了也可以接受。
现在,就算你不希望舅妈在那儿,但你和其他客人仍然可以拥有一个美妙聚会。你可以和其他人交谈,自由走动,舅妈也是。
这就是积极心态的结果。
是不是好理解多了?就好像,一个人想故意找你茬,给你下个套,等你上钩,你却不理他。
如果能察觉到他的意图,接受他的存在,并继续做着自己的事,就会发现,他只能化为一个小丑,在舞台的阴暗处,跳着名为孤独的舞蹈,无法再发出威来。
积极心态的原理是什么?
你可以把负面情绪和积极心态看作一个刻度表的两面,它们的刻度分别有0-10,数字越高威力越大。
假设你出现某个负面情绪,指针会指到多少呢?
现实是,不管指到多少,都降低不了它。
就像轰不走的舅妈一样,一旦你开始在意和控制,则代表又听信了思维那一套老生常谈的担忧理论,情况仍会糟糕。
所以希望就寄托在了积极心态这颗指针上。
既然消除痛苦无济于事,那为何还要反抗?不妨把精力放到积极的事情来。
也许现在积极指针指向2,但你完全可以把它升到10。调高后的积极心态与负面情绪形成对冲,才会使得消极感受不再那么醒目。
哪怕负面情绪和积极心态都指到10,也比负面情绪指到10、积极心态指到2好很多,不是吗?
说实际点,不积极,也没什么好办法了,不积极就行不通。
过去思维教你避免痛苦的方法,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无意义抗争,不然你也不会来看这篇文章了。
积极心态的认知陷阱
要做到积极可没那么容易,难以把握是因为,这是人类可以学习,但思维无法学习的事情。
思维还会从中作乱,为满足逃避痛苦的一己私欲,不断制造曲解积极心态的假象。
因此,在后续练习时你需要时刻留意以下几点,以免跑偏:
积极心态并不是指完全可以改变情形、事件和行为,如果你被某人虐待,那肯定不能“积极虐待”。积极面对的,是你现在处于痛苦情形所引起的痛苦回忆,以及积极采取措施来停止虐待造成的担忧心情。
积极心态不是渴求,没有人会渴望拥有痛苦,而是痛苦来了也可以接受,不要为了拥有积极心态寻找痛苦。
积极心态没有如果,不能根据自己的痛苦感受程度或性质加以限定,“如果不太激烈的话,我会积极的。”就好比在说“我压根就不积极。”
积极心态不能尝试,尝试就是在有条件地评估和判断,这可是思维最喜欢干的事,你让它处理,能有好结果吗?
积极心态不是忘记痛苦,忘记=不愿意接受,越刻意忘记,就越会想起,这是背道而驰的行为。
积极心态不是消除痛苦,和“忘记”一样,当你想方设法不让痛苦产生时,就会不断的为产生痛苦而烦恼。
积极心态就是在此时此刻,对一切的负面情绪说:是。
接下来,我将分别对“察觉负面情绪”、“承认和接受”、“积极做眼下的事”这三大步骤说明练习技巧和注意事项。
建立察觉负面情绪的习惯
察觉负面情绪,指的是以“真我”的视角,审视思维产生的负面情绪。它是实现积极心态的基础。
如果不能识别负面情绪只是思维刻画的幻象,就无法承认和释怀。
这里有两个技巧可以训练你的察觉意识,虽有些死板,但这是改变你行为模式前必须经历的过程。
第一个:描述自己的负面情绪——人们的负面情绪不外乎有关想法、感觉、记忆、冲动和身体感受,你只需要留意它们,并从观察思维的视角描述出来即可。例如你有一个讨厌上班的想法,那么不要只说“我好讨厌上班”,应该将其描述为“我正在有讨厌上班的想法”,这样你就短暂的与思维产生了分离,你能看到思维在想什么。同样的,当你伤心时,可以用“我现在有伤心的感觉”来描述。回忆、冲动、身体感受等体验亦是如此。如果你觉得时刻留意自己较难办到,那就每天固定一段时间专门练习。
第二个:关注当下正在做的事——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情上,你的察觉力就会增强。例如洗脸时注意自己挤出的洗面奶,以及涂抹在脸上再清洗掉的全过程;吃饭时,注意自己夹筷子的动作,和把菜放到嘴里一口一口咀嚼的感受。总之,当你乐于专注自己的一举一动时,任何试图把你带离当下的“破坏份子”都将暴露无遗,包括负面情绪。这也是此练习的根本有效之处。练习时注意,我们的目的是发现负面情绪,切勿用紧绷神经的专注方式来回避负面情绪的出现,那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当负面情绪显现时,只需要知道“思维又来搞怪了”,然后再回到当下即可。和第一个一样,每天可以挑出一段时间练习。
上述两个方法,是锻炼你察觉力的工具。一旦自我察觉变成了膝跳反射式的习惯,就不必非要练习了。
只要你真诚的坚持,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承认和接受的难点
察觉到了负面情绪,还要做出回应,唯一的选择,就是承认和接受。
在这里,承认指允许负面情绪的存在、接受现实的存在。
其实,“察觉负面情绪”与“承认接受”是相辅相成的。你能观察到负面情绪不过是思维的不满意,而非代表你,自然就不会与其挣扎。
不过这其中也有陷阱。在阻止情绪干扰后,你会极其容易犯个错误:做出评价。
“这方法真管用,我终于可以摆脱痛苦了。”
有了这个评价,就会心生“再也不想感受痛苦”的念头,于是又回到了原点:逃避痛苦。你与思维又融合在了一起。
评价是听信思维的一种表现,思维恐惧痛苦,于是会寄出一套评价好坏的系统以确定是否摆脱了痛苦(当然思维世界里永远摆脱不了)。
也就是说,在你进行评价时,就已经不在观察的视角了。
这倒是能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承认和接受,试图消灭痛苦会产生评价,真正接受则不会。
评价行为的发生率极高,若练习时发现这么做了,温柔的接受这也是思维的诡计,继续做事就好。
如果总是不停的评价,就要反思是否真的接受了现实。
记住,评价好与坏都不行,只要评价就会重蹈覆辙。
关于接受现实,要多说两句。
我不得不承认,人在利益直接受损时,情绪反应是巨大的。
钱被股市掏空了、老板当着其他人把自己骂了,这些事光想想,都刺激神经。
面对这类情形,思维就像见了猫的老鼠一样,发疯似的乱窜。
若想再让人坦然接受,恐怕要理解生命更深层的意义才行:我们不愿意接受现实,是因为总觉得自己能改变现实。然而纵观存在了45亿年的宇宙,仅仅历经7、80年的我们,能改变的实在是微乎其微,最终更什么都带不走。生命转瞬即逝,如果能认识到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徒劳,意识到人生不过是一场以体验为名,演到哪算哪的电影。你就能接受人生旅途中安排的一切,不做无谓的抗拒,从而获得巨大的幸福感和平和感。这也是接受现实的意义所在。
上述观点若精简一点,那便是:永远不要认为自己能消灭痛苦,而要承认,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
“积极做眼下事情”的重要意义
“察觉思维”和“承认接受”在于让你看清思维,放弃挣扎。但不代表仅仅这样就能积极起来。
人类的生化机制决定,大脑无法抛弃思维。即使刚才讲的“承认接受”,也是需要思维支撑做出的选择。
你可以理解“察觉”和“承认”更像是意识中的惊鸿一瞥,它们只能短暂的帮你给积极思维腾出一丝空间。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影响,负面思维仍会重夺你的注意力。
想想舅妈的例子,如果欢迎舅妈做客后,自己却闷在犄角旮旯里,那么大概率还是会偷偷注意舅妈的一举一动。
如果积极的与其他亲戚互动呢?注意力也就随之转移了。
注意力是有限的,若能最大限度放在眼下积极的事情,就无暇顾及负面情绪了。
转化负面思维才是积极心态的底层逻辑,“积极做眼下的事”就是这个转化过程的最后一步。
说着简单做着难,我们之所以有数不清的烦恼,正是因为不满足当下、把快乐寄托到未来造成的。
现在要你积极眼下的事情,有点反着往终点跑的意思。
为此我的建议是:
第一,找到你感兴趣且有价值的事、能够占据你人生中大部分时间的事,作为积极的切入点。
第二,对生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过分追求享乐,有意识的不期待未来。
积极的活在当下,你会逐渐发现,相比快乐与刺激而言,平静的内心才是更理想的人生状态。
结合实际场景应用积极心态
各阶段的细节讲完了,结合几个应用场景,我把整体使用流程过一遍,你可以即学即用(这些动作在实际应用时都是一气呵成的,可能最多也超不过几十秒)。
当有负面想法时(例如觉得工作很烦、焦虑未来该怎么办),留意到这是思维在作怪,默默接受这种思想的产生,继续认真做事。
当有负面感觉时(例如孤独感、失落感、人生无意义感),留意到这是思维在作怪,默默接受这种感觉的存在,继续认真做事。若再次感到焦虑,始终意识这是思维的想法。只要继续做事就好。
当有某种身体感觉时(例如因为过激而心慌、担心而紧张等),留意到这是思维做出的表现,花几秒钟感受这种感觉在体内的运作,不急于逃避,然后默默接受它的存在,继续认真做事。
当有某种冲动时(例如想骂人、想离开现场),留意到这只是思维的冲动,关注这种冲动在体内的运作,试着多关注一会儿,并持续意识这只是思维想要做的,温柔的接受它,直到你能稍微冷静一点后,再继续做事。
当你对践行积极心态的表现评价好坏时,留意到这又是思维的操作,不必在乎和听信,继续认真做事即可。
当你践行积极心态后,负面情绪还是不停的闪现,就要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接受。接受是接受负面情绪的存在,承认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打着接受的幌子仍想消灭痛苦,就会重蹈覆辙。不受情绪干扰指的不是痛苦没了,而是你不在意了。
上述场景不是全部,但方法大差不差。如果你明白了核心逻辑,也可以输出更适合自己的对策流程,不必完全照搬我的思路。
积极心态帮我走出极端心理困境
曾几何时,我也掉进过思维编织的陷阱。
由于我总期盼安全无忧的幸福生活,以至于对任何不好事情的发生,都极为敏感。
有天,我的脑袋突然间歇性的疼了一下午,于是开始担心是否出现了问题,不过下班后,状况就消失了。
然后我出现了评价,心里想着“再也不要有这种感受了。”
结果可想而知,注意力全部放在了脑袋上,大脑开始紧张、疼痛、精神恍惚。
我越是挣扎,想让疼痛快点消失,情况就越是严重。
当时对积极心态和思维一无所知的我,就这样被折磨了半个月,还是靠药物才缓和的。
1年后这种情况再次找上了自己,无路可走的我,开始阅读各种资料和心理书籍,最终用积极心态回到了人生正轨。
我的问题比较极端,也是后来才意识到,哪怕用轻轻触摸的方式拨动那颗消极指针,都会像弹簧一样强力的反弹回来。
反而积极起来后,状况却在不知不觉中淡化。
如果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又知道无法抛掉它,那为何不把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积极的体验这一生呢?
这就是我想告诉你积极心态的原因,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放弃与思维的挣扎,越早的放弃,就越早活出精彩。
全文要点回顾
每个人有两种自我:依托大脑思维生活的“小我”和观察大脑思维下的“真我”。
思维帮我们解决外部生活问题,但也产生内部负面情绪,原因在于思维天生恐惧死亡。盲从的听信思维,就会一直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用“真我”的视角观察思维,可以发现思维并不代表自己,所以负面情绪不可信。
基于以上逻辑,产出一个可以不受情绪干扰的“偏方”:积极心态。即“察觉到负面情绪”,“承认和接受”,“继续做眼下积极的事”。
讲述了积极心态可以不受情绪干扰的原理和认知陷阱。
分别对积极心态的三个步骤说明练习技巧和注意事项。
讲述了积极心态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一点小感慨
感谢你耐心看完,为了让你读起来不吃力,我反复进行了压缩和删减,可效果还是不甚理想。
在心理学领域,想要简短的讲清楚又不让人误解是一件挺难的事,所以在不好理解的点上,我仍然没少啰嗦。
毕竟文章再简短,词句再优美,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没什么意义。
我也曾是心理患者,今天所讲的内容,都是经过自己踩过的坑、反复实践,验证出来的有效方法。
我也切实体会到,只有经历者,才能感同身受,才知道心理患者顾虑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
自己实践成功后,特别想帮助同样深陷处境的人,走出困境。所以我会持续探索心理学这个领域,持续输出。
如果你需要,可以关注我,再次感谢。
其实积极做眼下的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活出有价值的人生。下一篇我会讲讲,做什么事,能让你的人生更有价值。
PS:对文章有困惑和建议的朋友,欢迎私信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