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峰终理论?
定义:峰值-终点规则:人类对于一段经历的总体体验取决于他对这段经历中两个关键点的体验感受平均值;这两个关键点分别是感受最强烈的瞬间(峰值)和重点瞬间的感受(终点)。
解释的人类的思考的方法-包括我们记忆的思路,并不是那么理性。
人类有两个自我:
一个是感受自我
一个是记忆自我
这两个自我在认知事物上存在着不同甚至冲突,感受自我会体验感受时间的每一个瞬间,而记忆自我会通过回忆一些关键点获得的感受(峰值和终点),忽略其他瞬间感受,最终,记忆自我占据上风,因为它决定了我们怎么描述获得的体验感受,并指示我们之后的行为。
换句话说,用户的记忆自我决定是否喜欢你的产品,是否会再次使用你的产品,以及怎么样向他人描述你的产品。而感受自我指示做一个被动的旁观者。
二: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1)这个理论在什么时间点产生呢?
2)这个理论为什么在1996到至今这个时点产生和兴起呢?
主要受心理学的蓬勃发展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日益完善,并且当时全球经济日趋社会化一体化,人们的心理动机变得越来越复杂化(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
古典经济学是在心理学还未蓬勃发展之前兴起的,纯理性的分析的背景是因为受到当时理性主义科学观的影响(当时几个世纪以来,基于牛顿模式和笛卡尔二分法的理性主义科学观一直占据着理论界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是一种假想式,和真实世界差别很大。
在纵向上具有历史时间的封闭性,架空了制度背景,排除了时间变化;
在横向上具有学科领域的封闭性,即脱离了社会,政治,法律,伦理等因素对经济问题的影响而鼓励地研究,其得出的模型其实是一个非真实的模型,是片面的。
后面也有很多科学家尝试加入人非理性这一重要假设,加上正好在20世纪中叶,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巨大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工具,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忽略已久的心理学基石,更加符合真实的世界。
3)这个理论之后,有什么新理论产生呢?
此后理查德塞勒为首,将行为经济学发扬光大,提出了很多的理论,比如心理账户。
以及卡尼曼自己提出的双系统理论也是一种完善补充。
都是基于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组成的,并且很多时候都是非理性。
三:我能想起多少和峰终理论相关的知识?
如下图所示,从峰终理论延伸出的相关知识地图
四:三个能用和不能用的场景
1:三个使用的场景
1)产品或者活动设计上的服务蓝图设计,比如在产品结尾设计上,电商平台挑选完商品结算时,用户可以作为游客结算,而不是强制性的先登录注册,或者在结尾放一些惊喜(比如宜家的1块钱冰淇淋策略)
2)产品营销上,通过制作爆点(峰值)来让用户自发传播
3)在写文章上,文末配上相关延伸阅读,而不是一堆广告或者有的没的
2:三个不使用的场景
1) 在用户可能随时关掉的网站设计优秀的结尾(没有价值,用户可能压根不会去到那里,所以要在关键点上投入关键资源),用户体验细节上,峰终理论在服务蓝图设计上,是从服务者的角度出发去设计的(主要在有限的资源内),留下深刻的点让用户回味,但是并没有从用户角度出发,所以在用户体验上要兼顾记忆自我和感受自我,两者兼顾,不能只考虑记忆自我,否则会变成华而不实的点。
2)突破用户忍耐底线地提升峰值和终值,比如网页的等待时间超过7秒之后用户就会很不耐烦,里面的产品做得再好用户也不会看了,所以要在用户忍耐底线之上
3) 给餐厅每一个桌子都配备独立服务员,体验虽然很好,但是代价太高,所以要在有限的资源内去提升有价值点,而不是一味提升所有的点
五:概念知识学习三问法的知识卡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