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生的厚度决定了这个人的高度。”今天,我想将这句话改一改:“一所学校的担当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层次。”
衢州二中的当家人潘志强校长在多次会议(或活动)中讲到:“勇于担当,这是二中人,也是二中这所名校应有的精神长相!”而我第一次听他讲“担当”,是在去年8月7日学校的“两会”上。在那次会议上,潘校长掷地有声地说道:“一所名校,‘名’在何处?‘名’在传承,‘名’在担当,‘名’在创新!”
今天,“全国农业类重点高校走进浙江”活动在衢州二中图书馆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导王涛教授,1934年由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创办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陶仕珩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博导郑用连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侯喜林教授等农林专业大家冒着严寒,联袂走进这所有65年历史的著名中学,给衢州二中师生家长送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教授们从自身专业特长、自己所在学校的专业优势出发,围绕着“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趋势”、“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和“中国农业与世界粮食安全”等重大命题,在讲台上分别发表了《农业·农村·2035》、《统一的生物学——达尔文的启示》、《生命科学与科技革命》和《园艺与健康》等四个报告,让台下听众连呼“过瘾”!
中国5000年文明史,可以说大部分是一部农耕史。农耕、农业、农村、农民,在960余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为中华文明的继承、发扬、广大,至今还发挥着重大的基础性作用。“民以食为天”,一句话,直白道出了粮食生产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尧舜时期就设立了专管农业的农官叫后稷(黄帝的第五代子孙),“教民稼穑”。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农”字带头的一切似乎都存有偏见:农民与愚昧挂钩,农村与落后关联,农业则是最不值得研究学习的专业,老早忘记了我们从哪儿来,我们与“三农”有着怎样的血肉联系!
而今天,二中这所首批全国文明校园,把这些农业大咖请进校园,与师生家长“共话桑麻”,引导鼓励广大学子志于稼穑,此举背后的思考,是“二中学生的优秀,不仅仅在考试,不仅仅在高分,而在于对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情怀和责任”!立志力行,无问西东!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实施好这一战略,需要无数热爱农村、志于农业、服务农民的专业人才和科技工作者。培养优秀的二中学子的家国情怀,着眼国计民生,投身基础专业,此举为二中的精神长相又增添了靓丽一笔。如果有更多的高中学校能像二中这样有担当、敢作为,那么这届省政府提出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美好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文行至此,我似乎感觉到:不久的将来,“全国国防军事类重点院校走进浙江”的活动,又将在二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