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格意义上说,自己一直没有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读书也有些少。但是很多认知的改变与体会还是得益于书籍的深邃与自己人生阅历的不断体验与增长。因此也在让自己慢慢多去阅读,但是最近也没有特别强求,还是希望读了会有所悟,而不是未读而读。
最近在读《白说》,它是央视资深新闻媒体人白岩松2015年出版的一本作品,主要集合了他近年来在各个场合与公众的一些深入交流,结合自身的经验与阅历以及新闻体会,分享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书籍涉及了很多不同的领域,只是读了部分,对某些言语或观点更加有共鸣,有些可能也只是读读就过了。对于感受比较深刻的几个做下摘录及感受分享:
在“岁月活着不是非输即赢”中有一小节,作者提出要做点无用的事儿。很多创造性的东西也许是无聊时创造的,很多深度的思考也许是发呆时得来的。看看自己的很多时候,去追求很多东西反而带有一种“功利性”,在国人的教育、学习、工作的诸事中无不如此。但很多时候,更多听一点内心的真实声音,更多一些深度的思考,反而会更加从容淡定。
在谈论失败相关的一个小节中,作者在自己的读后感中提到一句话:“建立并信奉自己的标准。你已成功一半。“这句话很受震撼,也是最近比较有体会的。或许作者更多的是在谈论失败时说到,提出不必为别人的眼光与标准而活时,看待失败会有不同的感受。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却总是生活在别人的眼光或世俗的观念里,有些即使突破了,却又没有自己很明确的价值标准,于是也仍是容易被各种观念所左右。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本书是瑞·达利欧的《原则》,我知道是看到李笑来老师的分享,他甚至说作者所分享的每一条原则都是他所认同并在极力践行的。而《原则》一书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对于生活、工作等等各方面的原则总结,是他取得成功的一种结晶。同时在读《穷查理宝典》时,也可以发现查理·芒格也是一个很有自己原则与标准的人,并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不断践行自己的理念,在投资中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们其实也都有一些自己的榜样,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不断的践行自己的理念。试问自己一直坚持的观念、标准或是原则又是什么呢?有无自己钦佩的榜样,有无在自己的践行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理念体系,并不断升级。
在“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中,他提到”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我觉得与上一段也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太多的从众与跟随潮流,而在浪潮中保持自己深度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人格与思维方式,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