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宾:
诺曼·奥勒,作家,编剧,《亢奋战:纳粹嗑药史》作者
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长江学者
教授:
政治史会掩盖一部分内容,因此,档案史是一种很重要的补充。这本书揭示了纳粹德国隐秘的一面,揭开了不为人们所了解的一页。其他相关的历史,对于此方面往往是一笔带过,因此,这本书对于纳粹史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作者:
朋友体验了四十年代的伯非丁,因此萌发出写这样一本书的欲望。
在那个时代,毒品(药品)为何如何流行。
军事档案馆对于这个药品的记录,的确在当年是非常流行的,就像咖啡一样,成为一种常需品。
教授:
意识形态战,其实就是毒品战。
意识形态战,纳粹党的意识煽动力,既需要精神压力(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也需要药品维持精神上的亢奋。
意识形态的长期战争,是不是需要药品作为维护。
作者:
甲基苯丙胺
存在决定了意识。希特勒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士兵的意识可以战胜一切。
在1937年对法战争中,他认为人的意识可以战胜一切,想要三天三夜翻山越岭到达法国,但其实,人是无法做到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因此,这个时候,这个药品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问:
毒品和药品如何定义。
能让人上瘾的药品就是毒品。
纳粹是第一个反对毒品的,但是在当时的德国,并不知道这种药品是会让人上瘾的。就如同当时海洛因和阿斯匹林相继被发现,但是医学家发现海洛因会令人上瘾后,便转为推广阿斯匹林。
教授:
研究军人生理的兰特和希特勒的私人医生
“闪电战”令“药品”在战争中变得很重要。
英国也因为此开始用苯丙胺。
作者:
第三帝国是一个“业绩社会”,官僚资本主义,竞争令人备受压力,因此需要很多的外部刺激。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也好,啤酒也好,都是一种自我刺激。
教授:
德国的工业结构是不是和药品发展有关
作者:
鸦片和可卡因的发展,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黑色部分。
教授:
德国有严谨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总结:毒品与人性
作者:
希特勒本人的性格缺陷,造就了他对于权力的渴望,他对于其他人的追随有毒品般的依赖。从德国军队开始失利,他失去了这种神圣地位,因此开始大量的服用毒品。
他不能接受自己不是一个“超人”,不能接受犯错和疲惫,越来越歇斯底里,逐渐走向灭亡。
引申讨论:
当代社会毒品,应该如何看待。
纳粹毒品的背后所体现出来,是不自由,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
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民主。
纳粹德国用毒品划分少数人群,毒品政治也是政府的一种手段。美国的禁毒政策是对黑人的一种划分,而纳粹德国是用来划分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