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马说》,一时兴起,整理一下韩愈的生平,记之以备后用。
一一是为引子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说起韩愈,必由苏轼写给韩愈的碑文开篇。
韩愈,唐朝著名的诗人。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是唐朝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公元768年,韩愈出生于官宦世家,祖辈世代为官。但不幸的是,韩愈父亲在他3岁时就去世了。他只能跟着兄嫂生活。但不久后,他哥哥也去世了,他只能跟着寡嫂逃难宣州。
"旧时伶仃孤苦"是韩愈对童年的回忆概括。
年少时虽经历诸多苦难,但他在读书上依然非常刻苦。他7岁出口成文,13岁便可以作文章,少年怀才。
19岁的韩愈看着寡嫂辛苦,于是想在外面谋一份差事,接自己的寡嫂去享福过好日子。
他去了山西,本想去投奔自己的堂兄,但堂兄和吐蕃谈判时被杀害。
后韩愈在长安游历三年,开阔了眼界后,也明确了科考目标。于是他便回到宣城准备考试。
韩愈有学霸的命却没有考霸的运气。他连续考了三年,都名落孙山。
幸运的是,怀才之人终会遇到他的伯乐。第四次考试的时候,他就接连遇到他的伯乐。
他先是遇到副考官梁肃,梁肃是他哥韩会多年的好友,也是古文运动的重要先驱。
他很喜欢韩愈的文章和文学观,于是向主考官推荐了韩愈。进入最后的选拔阶段,韩愈又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主考官一一兵部侍郎陆贽。陆贽将他录取为这一榜的进士。
接着,韩愈继续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连战三年,然而又是三战三败。在这期间,韩愈还给宰相大人上书三次,也都石沉大海,了无音讯。韩愈顿时有了怀才不遇之感,于是写下《马说》宽慰自己: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他把自己比作千里马,日行千里,可是这样的千里马,却得不到伯乐的赏识,只能在不识人才的食马者的手里埋没掉,真是呜呼哀哉。
他借巜马说》表达对统治者不识自己不能任用自己的愤懑。
经历了万般波折,韩愈才开始了他曲折的职场道路。
进入官场后,韩愈发现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当时的大大夫普遍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也就是和别人相交时,不要把自己放在人师的位置,对别人指指点点。因此,社会上都耻于为师。
而韩愈却主张:当老师是光荣的、有价值的,他也身体力行地招收弟子,传授学业,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著作巜师说》。
他用巜师说》为老师正名,一改社会上耻于为师的现象。
除了"耻师",中唐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唐以后,弊端开始突显出来。寺庙占有大量的田地和劳动力,而且享有免役免税的特权。
长久的影响是,佛教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行为准则,长此以往,中华文明将被宗教化。
韩愈以超乎时代的眼光看到了这一弊病,并给皇帝上书,大谈历史上那些信佛教的皇帝都不得善终。
这不要命的文章,放在中国哪个朝代,韩愈都可能被当场处死。好在当时的大唐是开放、包容的,韩愈捡回了一条命。但是他被贬到潮州那个蛮荒之地去了。
他在潮州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发展经济,深受百姓爱戴。
公元822年,镇州兵变,节度使叛乱,眼看天下又要大乱了,皇帝就派韩愈去宣慰。
韩愈到镇州后,他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凭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军心动摇,说服了节度使,收复镇州。他也因舌战骄兵悍将,不辱使命,皇帝龙颜大悦,调他回京为官。
此时的韩愈春风得意。心情大好的韩愈想约好友张藉踏青游玩。可张藉对踏青不感兴趣,一再推辞。于是,韩愈做了一首巜早春》给张藉: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此诗极言春色之美。这首咏早春的诗,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虽没有用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似有似无的草色,在我们眼前若隐若现。看完这首诗,谁不想去踏青呢?
此后,韩愈在仕途上愈发平稳,官至礼部侍郎,文学上也声名远播。
长庆四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与世长辞,死后追封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文学家,他不仅有大量的杰出诗文作品问世,还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掀起时代文化新风潮。
作为思想家,他一生尊儒重道,在思想领域,化解了中华文明被宗教化的危险。
作为臣子,他直谏皇帝,为下官吏民,打过战,行过军,完成过重大的军事任务。
他的一生,真可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