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开局
时代潮流中成就自己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这是四十年前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提出的一句话,日后成为「改革开放」的经典格言之一。
此时,一群不甘贫穷的民营企业家开始实践它的真实义。
从经济转型的角度来看,1984年是全面达成共识的破局之年,也是决定中国经济走向最重要的一年。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现代公司元年。
王石、柳传志、史玉柱、任正非等企业家借助市场经济的伟力,扶摇而上,成就了倒海翻江之事业,甚至站在了大国博弈的第一线上。
这一年,出任厂长的张瑞敏,把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青岛冰箱总厂,并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的技术,最后发展成远近闻名的“海尔”电器;
这一年,广东三水的李经纬创出了健力宝品牌,并将其推向了美国洛杉矶奥运会。
“我好像感到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这一年,33岁的王石通过倒卖玉米赚到的钱成立了一家公司,这就是后来的万科……
千千万万不甘心“捧铁饭碗,拿死工资”的年轻人一头扎进商海。
“我们都下海吧”成为他们之间最具蛊惑性的试探,也寓意“去商品经济的大海里寻宝”。
事实证明,这些早期“下海”的弄潮儿,在为中国经济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更能发挥自己潜质、发掘自我价值的道路。
40年来,民营经济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化的成长过程。
毫无疑问,当代中国的民营企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民营企业的态度由“支持”转变为“发展壮大”,将民营经济明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
这也意味着,在政策保驾和法治护航下,一个由民营经济挑起“现代化强国建设”大梁的新时代开启了。
02
困境
经济下行把脚步放慢
1984-2023,民营企业家用汗水泪水血水、欢笑苦笑假笑编织出一个时代的伟岸与壮观。
时代在变迁,曾经大背景下的红利机会越来越少,当下民营企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再次进入下一个“狂飙”新时代。
新时代新阶段新征途,这对民营企业家来说,要面对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分配不公造成的种种矛盾,又让每个阶层的人都存在莫名的焦虑感与未来的迷茫。
城市繁荣与贫富悬殊、物质丰富与精神匮乏、价值创造与利益博弈……我们恰好生活在这个充满无限希望但矛盾重重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不是观光客,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变革和社会变迁下的缩影。
从90年代的“下海潮”到如今的“考公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当前时代和世界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在日益攀升。
存量市场的产能过剩,企业如果创新力与研发力不足,就只能通过同质化竞争来持续内耗;职业教育与市场的人才需求不匹配,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的“两难”结构性矛盾;融资难融资贵、原材料、人工、房租等各种运营成本都在上涨,让企业不得不把「活下去」当做近年来的主题……
在大局意识下,民营企业家需要理解贯彻“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高质量发展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被称为“五位一体”。这也意味着民营经济不能再以“物质追求”为唯一指标,进而忽略道德底线与生态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2016年开始的“去杠杆”、2017年开始的蓝天保卫战、2018年的全新金融监管架构、2019年的教培行业整顿,以及近三年新冠疫情中的群防群控等等。
正是这样多重因素的相互叠加,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
新时代下,市场的规范化与调整是必然之路。民营企业家需要“吾日三省吾身”,不要把自己当时代,而是以时代为中心。
03
信心
绝境逢生走独特的路
复苏低于预期,这是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
疫情的“疤痕效应”,房地产市场下滑对上下游带来的连锁反应、还有全球经济下行引发的出口量、订单量减少……这些因素同时出现又互相叠加,导致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一落千丈,经济复苏的脚步也非常吃力。
信心,成为当下民营经济最需要的根本因素。
“如何抢救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这一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出现过。
早在1984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改革开放事业一直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中艰难推进。很多赚到第一桶金的私营老板们都不敢太张扬,甚至做好了随时逃到外地避难的准备。
据说,此时民营经济焦虑、信心不足的根源,就在于柳市镇的“八大王”身上。
这“八大王”看似像某地的山大王,其实就是温州的8个农民出身的个体户,属于先富起来的底层老百姓。但是在1982年底,这8个人被定成“投机倒把”、“牛鬼蛇神”,被当做逃犯抓了起来。
可以看到,1978年以来的7年耕耘,就是私营经济恢复信心的7年。对于当时的中国经济来说,“商品经济”实质上是“市场经济”的代名词。
此后经过8年的争论,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把改革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好在1984年刚刚到来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担当起“扳道工”的角色,吹响号角,宣布改革开放全面提速。
「改革」二字的艰难是当下所无法想象的。因为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这就意味着需要切割、剥离背后的利益集团,以更加市场化的办法去提高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史无前例,只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坚持务实主义、不光喊口号才能在实践中出真道理。实事求是,也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
就这样,1984年在承包制和双轨制的时代背景下,创业者风起云涌,在阳光雨露下绽放出春天的盎然生机。
在邓小平第一次“南方视察”中,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压迫性,强调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政企分开等重大问题。也正是这一次“放手”,才让市场经济主体获得基本全力。
虽然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只有松绑,才能使经济带来活力。
让世界大吃一惊的是,邓小平在1992年春天再次奋力推进中国改革。他以一个88岁退休老人的身份,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面对姓“资”姓“社”的问题,他的答案石破天惊:计划和市场都不过是配置资源的方式,社会主义同样可以走市场之路。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表明是部经济史,但实质上它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所有的沉浮与激荡、光荣与梦想,无不证明市场化改革才是中国前进的方向。
让民营经济腾飞的精髓就在于,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管住“看得见的手”,另一方面放开“看不见的手”。对创业者、企业家更多宽容与尊敬,才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显著降低了制度费用,使得中国人力资本迅速积蓄。制度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回归”,人口红利与购买力迸发,才应是“中国奇迹”或“中国经验”的真正秘密。
正是数以千万计的创业者奋勇争先,经过几代人拼搏进取,才成就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成就。
40年并不漫长,1984年依旧镜鉴当今,检验改革真伪的标准,在于市场是否起决定作用,是否解放人的思想。而1984年的英雄主义和理想情怀,对今天的改革者依然是巨大激励。
04
破局
历史突破惠民新政策
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方针、让民营企业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重点聚焦于支持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国家税务局新出台了一系列“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发布28条便民办税举措,通过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实、便利税费办理、改进诉求响应、深化跨境服务,来更好地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在国家刚刚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数据中,资产投资整体的增长是3.8%,但其中民营投资的这一项是下降的,虽然幅度不大,但在最近几年中未曾出现过这种状况。
这也说明了手拿资金的企业家们不想投资、不敢投资了,归根到底,就是信心的问题。
因此,国家也进一步推出针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涉及减税、降费以及解决融资难等问题,为民营经济树立信心。
在本次7月19日颁布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共推出了支持民企31条,其中就点到了“要发展民营经济,首先就要打破各类隐性壁垒和限制政策” 。
让各部门、地区不得对民企设置准入障碍,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能在市场中站在统一起跑线上充分竞争。与此同时,《意见》也要求各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考虑到各个地区的民营企业遇到的问题不一样,需要地方上有更加具体的配套措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方针,重在产权保护、支持民营创新创造、降低民企融资成本等等。
从这可以看出,国家正从理论、机制制度、政策体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改革,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给企业家信心和安全感,展现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的决心不动摇。
毕竟,现在是中美博弈的关键时期。
中国要突破这段“历史的三峡”、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需要把发展摆在非常关键的位置。
现在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民营企业在创新创造方面具有扛大旗的力量。
这次对民营企业的鼓励,实际上也是强调市场和创新的作用。在更多的科技创新升级领域,仍需要民营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结语
····
····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精神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今天,14亿多中国人“同在一条船上”,个人利益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中国全社会应该有一种普遍的“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信赖。
有了灵活的市场机制,就更能把握市场的脉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未来,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的发家事迹,同时也要引导企业家做好英雄本分,履行社会责任,让他们在良好的创业氛围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只有真正增强了民营企业的信心,才会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