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75]李美姝365日写作计划第8天的写作内容。
很多人没有发现,「争论」是一个很有画面感的词语,而且它本身无法做到逻辑自洽。「争」一般要面红耳赤,为了把某物往自己这边拽,不仅动口,甚至有时候需要抡拳头;「论」要一本正经,要大公无私,得态度端正。大多数时候,「争」压过「论」,这种叫「争吵」,过程很刺激,结局很无奈,要例子的话可以微博搜关键字“崔永元 转基因”。另一些比较温和的「争论」其实可以约等于「辩论」,此处不建议拿「奇葩说」这档视频节目做案例。
但「争论」也并不是一个介于「争吵」和「辩论」的中间状态,因为按照「讲道理」的方式来说,「争吵」和「辩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根本不在一个维里头。如果你认可上面这句话,你会发现很难为「争论」找到它该呆的位置。为什么?因为「争论」是个伪命题,是个稀里糊涂存在但并没有带来有价值的结果的东西。
下面我们作简单分析。
第一点,争论的目的是证明「对方是错的」且「我是对的」(请注意这里我用的「且」),这是一个交集的概念,交集不会大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
第二点,争论的参与者是「对方」+「我」+「围观者」,对于大多数我们能见识到的「争论」来说,「围观者」是其中最大的「参与者」,同时他们对争论本身的了解程度低于争论双方,并且,参差不齐。
第三点,「对」与「错」是谁来定夺的呢?其实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围观者」,二是「上帝」,或者说一种「绝对的判断」。但是我们知道,「God is dead. God remains dead」,因此所有对错由「围观者」定夺。
如果你认可上面三件事情,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对于一场「争论」而言,「我」不重要,「对方」不重要,「上帝」不重要,「围观者」重要。要想达到目的,我就要用各种方式去让「围观者」给我投票。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整个事情其实是「让一大群不明就里的人去做一个可选区间很大但是真值范围很小的判断」。这个时候,为了使条件有利于自己,争论双方会做两件事情,一是从技术上强行扩大真值范围,即扩大自己论点的覆盖面(通常他们不会这么老实和勤恳,他们只是会努力使自己的论点边缘模糊);二是从情感或者情绪上拉拢更多的「裁判」。
就这样,每天都有闹剧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