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师道:“过了三关,再说!” 你道哪三关?一是“凝神关”,二是“水火关”,三是“猛兽关”。按庐山收徒法规,先得过此三关。过不了三关,一概不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前人咏庐山诗。说来,庐山也确实山深景绝,变幻莫测。北望扬子江,东倚鄱阳湖,山势雄伟,重峦叠嶂,奇峰绝顶处,终年云雾缭绕,氤氲弥漫,奇花瑶草布野,碧桃绿树遍地。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名。自古以来,这奇山幽谷,吸引多少诗人墨客,留下了佳句绝唱。这且不必说,单道此山深邃幽僻处,有一奇峰,名曰五老峰,雄奇超拔,峭壁万丈。云雾深处有五峰并立,终年有云雾缭绕,传说此五峰当中,那个峻峰下,云松盘绕处,藏有一洞府,名日庐山洞。有庐山师父师母在此修炼,成了正果。好个庐山洞!站在洞口,但见:万里扬子江滚滚东去,千顷鄱阳湖碧波粼粼,潮涨浪激大鲤跃,波翻涛涌巨鳌游。那洞内更见一番佳景:洞顶彩雾光映照,壁间清风漾月晶,湘竹林中飞孔雀,绿柳丛中语鹦鹉。琪草瑶花竞发,宝树金莲争秀,丹顶白鹤飞舞,羽衣素鸾腾挪,远观洞府深处,但只见龙潭涵涧水,虎穴隐高崖。随处是香花、美果,紫藤、青蔓,绿柳、红桃,青松、翠柏。
那碧云缭绕的三生石上,坐着庐山师父正在讲道说法,忽地一鹤童来报道:“师父,洞口有一女子,自称陈十四,前来求见!”庐山师沉吟半晌,答道:“既来之,可引见为是!”不多时,鹤童引一蛾眉秀目、朱唇白齿的女子进来,只见她缓移莲步,微拂翠袖,婀婀娜娜,头顶香盘,三步一跪,五步一拜。这就是妖蛇乔装的陈十四。这妖蛇来到仙师坛前,更自显得至诚殷勤。伏首跪在坛前,微启朱唇禀道:“师父在上,福州临水三村,信女陈十四拜见。” 庐山师道:“有礼,请坐!”
这蛇婆故意装得羞涩涩地站着不坐。
庐山师问道:“小女子,不在深闺绣花描凤,冒此风霜,前来荒郊野洞,为了何事?”
那妖蛇却一本正经,又是一番跪拜道:“仙师在上,信女家住福州临水三村。家父姓陈名上元,母亲葛氏,育有二男一女,大哥陈法通,二哥陈法清。信女排行第三,取名陈十四,乳名陈静姑。现年十三岁。因古田妖蛇作孽。大哥奉命除妖,不幸被妖蛇吃掉。信女虽是女辈,但同胞手足情谊难忘,舍此贱躯,不辞辛劳,前来宝山,跪拜坛前,伏望仙师大开宏恩,收信女为徒,学点法术,除妖灭怪,为大哥报仇!”说罢满面流泪,千跪万拜不休。
庐山师见这个幼女有这样大志,有点感动,开言道:“小女子所说的倒是有理,不过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庐山收徒有个法度,不是随便来了就算!”
蛇婆道:“请仙师指教!”庐山师道:“过了三关,再说!” 你道哪三关?一是“凝神关”,二是“水火关”,三是“猛兽关”。按庐山收徒法规,先得过此三关。过不了三关,一概不收。 庐山师说罢,把手一指,只见来了一个仙女,带了蛇婆就走。经过一座座亭台,绕过一道道溪流,来到一座绿楼下,只见那绿门上大书“凝神关”三字。那仙女将门上铜环一指,只见大门“吱嘎”一声开开,仙女道:“请进来少坐!”那妖蛇跟着仙女,连忙走了进去,绿门自会关好。
刚走进房,还觉墨黑一片,忽地一道白光闪过,满室如同白昼。房间中央朱红桌上,放着一大碗满满的水。仙女指着碗对妖蛇道:“请左手将这碗水端起来,如不小心滴出一点点,就请下山!”妖蛇听罢,小心翼翼用左手将那碗水端了起来。只听“哗”的一声,那仙女蓦地不见,四周飞拢一大群蚊子,嗡嗡地来叮她的手脚脸面,叮得妖蛇实在难受,差点手动碗摇,将水泼了出去。可妖蛇一想:如学不到法,就保不住老命,也就拚命咬紧牙关,让蚊虫叮咬,双眼不离左手,聚精会神,擎着那碗水。
不久,“哗”的一声,那仙女又出现在面前,收了妖蛇的碗,说:“凝神关过了。”接着将手一指,只见“凝神关”三字没了,出现“水火关”字样。地上显出一个一尺来大的圆圈。那仙女告诉妖蛇道:“站着,不能动一下,万一脚出了圈,你就过不了关。”“哗”的一声,那仙女又不见了,只见四周没顶洪水,卷起冲天巨浪,劈头盖脑,向妖蛇扑来。那妖蛇闭起眼睛,不敢抽动一下脚,即刻冲天巨浪不见,四周出现一片火海,吐着烈焰,向妖蛇烧来,妖蛇还是使劲熬住,没动一下脚。霎时烈火也不见了,“哗”的一声,仙女出现,对妖蛇说:“水火关过了,现在是第三关了。”妖蛇一看面前“水火关”三字;没了,出现“猛兽关”。仙女说:“你徒手敢于斗败猛兽,就算过了三关!”“哗”的一声,仙女不见,只听得大吼一声,一只猛虎张着血盆大口,亮出尖刀样利牙,向它冲来。妖蛇想,这是最后一关,就是丢掉老命,也得拚一下。想罢,就举拳蹬脚,不顾死活,向猛虎扑了过去。说也奇怪,哪来猛虎,不过是一块木头!“哗”的一声,那仙女又出现了,拉着妖蛇的手道:“闯三关得胜,可喜可贺!”
仙女带着妖蛇到师父面前,禀报道:“小女子已闯过三关!”那妖蛇早跪在庐山师父面前磕头了。庐山师点了点头道:“好,从现在起,你是本师的徒弟了!本山洞规是:男道男教,女道女教!”庐山师说罢,命仙女带妖蛇到后院去见师母,由师母传授庐山妙法。一面命黄、袁二将传令师母:“将庐山法从一道传到十道。”
黄、袁二将是镇洞神将,黄将军生得面白如书生,温文儒雅,有儒将之风;袁将军脸如黑锅,粗眉豹眼,性格急躁爽直。二将都有一套好本领,也是事有凑巧,黄将军有事外出,袁将军独自承命,没听清楚,就霹雳一声,吼道:“老子来也!”结果传借了令,将庐山法从八道传到十道,也是妖蛇该倒霉,在庐山日日夜夜,苦练三年功夫,结果竟只学到三道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