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何以为家,只求安稳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何以为家》这部影片,以倒叙带有穿插的方式,完成令人感伤的叙述。

黎巴嫩一个小城镇里的法庭,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因持刀伤人被判入狱,不过在律师的支持下,赞恩起诉自己的父母,是因为父母不能为他提供保护和安全感。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

“为什么控告他们?”

“因为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生活,站在个人角度觉得真是好笑,无法做好一个母亲的责任,无法守护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还要生?

赞恩的父母很穷,却不停生育,负担不起抚养孩子们的费用,孩子们不能获得身份证,是没有资格获得护照的“黑户”,他们无法去学校上学,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也无法在医院获得救助。

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有那么一群人,在阴暗处苟延残喘的活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贫民窟里挣扎求生,亲生父母麻木地活着,小小年纪的赞恩,在混乱不堪、无人管教的环境中长大,用弱小的肩膀承担了生活的重压,他常常拖着沉重的煤气罐生活,目送着与他同龄的孩子坐在校车上,向着学校的方向渐行渐远。

他为了养活自己和弟弟妹妹,被迫工作,为当地的杂货店送货,杂货店老板对赞恩的妹妹有一种邪恶的兴趣,当赞恩的妹妹被父母强行“卖”给杂货店老板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

法庭上面对律师的控诉,母亲崩溃道,“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我的经历你经历过吗?你永远不会,因为你活不下去。”她的陈述,表明对孩子们的怜惜,让观众相信她有爱过孩子,可讽刺的是,这位母亲的腹中又有了一个,多么的无奈又心酸?他们见证着一个接一个压榨后,也无能为力,只能选择向命运屈服。

比起情节的跌宕,《何以为家》让我们觉得有一种情绪,浅浅的、悄悄的蔓延,从胸腔到理智,那可能是同情,但“同情”一词又不够深刻,但这种感情又在刹那之间,全面崩塌。

彻底对自己家庭失望、无比伤心的赞恩,跑到了一个海滨小镇,开始了流浪生活,在那里他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移民的拉希尔母子,他们相互扶持勉强生活,可是好景不长,拉希尔被捕入狱。与此同时,赞恩得知妹妹萨哈因怀孕死亡,他持刀刺伤了娶妹妹的杂货店老板,最后因此入狱。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

影片以两小时的镜头,从头至尾记录下了,在真实的社会中赞恩的悲惨生活,但在这个压抑的环境中,观众也欣喜地发现,赞恩身上有一种高贵的尊严和与全世界对抗的勇气,这种尊严和勇气是一把利刃,可以划破人们身上悲伤的网,救赎身处绝望中的人们。赞恩见到了温暖,哪怕一直生活在地狱里,但是有幸触碰感受过阳光,就会拼尽全力奔赴自己的光明吧,眼睛的明亮或许不在于你能看的清晰程度,而是在于心向哪里。

“赞恩,笑一笑,这是护照,不是遗照。”这是影片最后的部分,也是最后撕开裂缝,让光照进来的地方。这并不算什么好的结局,但确实是最有希望的结局,至少他获得了一个生而为人的权利,开始了自己有尊严的生活,或许未来还是会有很多很多的磨难,但是,他有了自己的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必担心会有人半夜冲进家门把“不存在的人”抓走,毕竟,满怀希望才会所向披靡。

电影中的一幕幕一次又一次击中我的内心,逐渐认识到,这个瘦弱又孤独的男孩不需要任何人的救助,是来提醒我们的,他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气,他这样的孩子存在于这世界上,会让更多人重拾对生活的勇气,感受到世界的爱和美好,也提醒我们这些生活安稳的人,为生活在富强、和平的中国而感到幸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