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过,双十一又近在眼前了,接着是圣诞、元旦、春节……转眼又要进入消费欲望野蛮生长的年终购物季。
今年,“消费降级”这个词语非常流行。榨菜、二锅头、摩拜单车、拼多多……忽然备受青睐。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Iphone Xs Max,号称史上最贵手机上线的时候,商场门口的人龙又一次刷新了我们的三观。
1
今天跟一个朋友聊天,提到了消费降级的观念。她说,她并不需要降级,因为本身消费欲望非常低。她不追求名牌,没有吃大餐的欲望,也不需要豪宅名车,甚至两个孩子的教育,都是身体力行自己教,所以并没有什么经济压力的概念。
在我眼里,朋友的生活非常森系。她真心并不需要什么名牌来标榜她自己。
作为一个斜杠青年,她是一个家学渊源的书法老师,一个会去母校开个人演唱会的业余音乐爱好者,一个会亲手给孩子们做衣服的妈妈,一个互助式夏令营的组织者……内心富足如她,确实不需要过多的物质来治疗空虚。
2
办公室里的美女同事,又在纠结要不要入手一款新包。大牌包包诱人,换手机也需要排上日程。对金融街的标准OL来说,衣服、包包、化妆品……是社交场上个人标签,是跑客户时的必要装备,也可能是开启一场陌生拜访的热场话题。
精致到指尖的小资女人,要提升生活质量,哪样不需要人民币来武装。
留住青春的美容卡,保持身材的健身课,工作之余的专业辅导,修身养性的摄影班、画画课,还有提升生活质量的小家电……哪样能省呢。而且办公室里的小伙伴,呼朋唤友地一起团购,如果什么都不参加,会显得特别不合群。消费这件事,是职场社交的一部分。
3
千万不要小看消费观,一个人的消费观,就是他三观的浓缩和人生格局最直观的体现。
我觉得我朋友的森系消费观很适合她,办公室OL同事的买买买也没有问题,消费观迥异,只是因为圈子的不同。
唯独不可取的,是成为欲望的俘虏,或者金钱的奴隶。
关于校园贷的悲剧,我们屡见不鲜了。乐山20岁女大学生毛某,在一个网络平台贷款7000元,实际拿到手4500元。为了还贷款,只有拆东墙补西墙,陷入了“以贷养贷”恶性循环,最终实际产生债务高达36万元。
消费没有计划的人,人生也缺乏规划。没有节制地放纵自己的购物欲,是不自律的表现,也说明了内心的空虚。
但也千万不要把消费降级到葛朗台的地步。金钱是为我们的精彩人生服务的,量入为出的前提下,钱要花出去才有价值。
我们的父母辈,总是省吃俭用,攒钱攒了一辈子,却敌不过通货膨胀。好在现在已经有很多老人开始懂得要享受人生。
牢记三点:
消费可以降级,生活不能降级;
科学管理钱包,合理运营人生;
购物不要上瘾,保持内心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