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又到包子飘香时。
昨夜与友聚谈,三杯下肚,一觉直到上午十点钟。醒时,便听大厅传来那熟悉的声音,低沉而有规律。家里的这部和面机,总是在每个周末,定期登台献唱。
我赶紧起来,跑到厨房一看,好家伙:冬菇与猪肉已刀切成丝,混合备用;那肉丝,七分瘦三分肥,正是黄金分割点;草鸡蛋煮熟去壳,切块静待。
妻子问:今天的包子馅可称心?
我尚未回答,妻子已将冬菇与肉丝下锅。顿时,香味四溢。
要说我喜欢什么馅的包子,真答不上来。似乎我都不抗拒,但又说不上喜欢。
甚至,连喜不喜欢吃包子,我也答不上来。
我还没读书之前,村里并没有人卖包子。一年之中若是能吃到两个包子,那定是清明节祭拜祖先的时候了。
那时每逢清明节,村里同一姓氏宗族的人家,要按家中人数交纳一定的钱,再集中在一起,购买祭拜祖先的物品。包子,便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祭拜活动结束后,大人们又会按户分发祭品,这时我们就可以吃到包子了。
那时的包子,似乎一直都是糖馅的,间有几颗黑芝麻。现在想来,着实平常单调,但吃来却极其美味。
读小学的时候,村里的生活条件慢慢好了。有时父亲和堂兄他们要骑自行车去工作,母亲就带着我们顺道跟着去镇上。除了探望外公,就是买些生活的用品。
每逢此时,我必定吵着要买包子吃,母亲也每求必应。那时的包子种类就多了,豆沙、青菜、莲蓉、叉烧……还有馒头、煎饼,我就换着种类买,每次一种。只是每次买完东西,我们得走路回家。有好几次怕包子变凉了,我偷偷把它塞进衣服里,又总被母亲发现,一阵责备不可避免。
每次买来的包子,也不一定尽如人意。有一次买的叉烧包,吃了一半,就分明地看到馅里头有一只油光可鉴的大苍蝇。即便有了这种不愉快的经历,但每次到镇上去,我依然会吵着要买包子,只是不敢再买叉烧包了。
思绪未定,妻子已将和好的面、备好的馅,以及蒸盘、包纸、匙子等东西,在大厅的桌子上一字摆开,熟练地包了起来,丝毫不比专业的差。
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有一位很要好的同学,姓李,家里就是以卖包子为业的。我中午经常跑到他家里去玩,才认识了各种包子馅、包纸、蒸架,也知道了做包子的不易。
卖包子最好的时间,是早晨。所以,我这位同学就要和他的家人在天未亮时起床,开始工作,然后在清晨各自推车,分配售卖。冬夏不改,风雨不惧。
他们家是老实厚道的人家,做出来的包子朴实、卫生、美味,很受大家欢迎。我的同学也跟他们家的包子一样,朴素、善良,读书时成绩很好,现在工作了也是脚踏实地,值得交往。
慢慢地,我就发现自己对喜欢吃包子的人,会不自觉地带上一种亲近感。
我有一位同事也喜欢吃包子。或许是早上起来忙活着孩子上学的事,自己为了不误了工作时间,经常来不及吃早餐,就匆匆买了包子,带到单位来。看到了我们,还热情地招呼着:要不要吃个包子?
她为人善良、大气,有时我们打打趣,开个玩笑,她也不会生气。最多,就是一阵大笑,轻松了工作气氛。
“很快可以吃了!”妻子一边说,一边调设手机闹钟。
原来,包子已进锅,等待着" 美味的转身"。
现在外面的包子种类也更多了,味道的选择更为丰富,一如现在的生活。就像每次回老家,由于母亲喜欢吃饺子,而父亲喜欢吃包子,我们就采用最简单的方法,带他们去“吃茶”(广式茶点),饺子包子齐上,俱可尽兴。
奇怪的是,生活好了,嘴巴却变得腐败了,开始挑剔着包子的种类、味道、冷热、卫生。末了,我和孩子们便得出一个结论:还是孩子他妈妈自己做的包子好吃!
于是,和面机、电烤箱等陆续住进了家里,面粉、酵粉等也成了厨房的熟客。她不亦乐乎,我们放口畅吃。
今天的包子即将出锅,我知道,它们的味道一定很好。
很久以前我看过一位少年的文章,具体内容已经忘记,只知道里面提到:土豆,也能嚼出365种味道。
我想,包子亦然。
从少时到现在,从老家到单位,每一个包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味道。那是每一个不同的日子的味道,和着记忆,就着时光,以及对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