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看错,是三好广告牌。
近期看了几部和奥斯卡有关的电影,其中,《三块广告牌》,豆瓣说好,我也说好。哪里好?至少有三好。
一、剧情丰富,人物饱满
绝望的母亲米尔德丽德,因女儿惨遭奸杀而追凶无果,无奈之下,租用三块广告牌与警察局对峙……
个人的诉求,用路边高杆广告牌作为载体,这奇葩的事儿,只能发生在奇葩的国家。
三块破烂不堪闲置的广告牌,不在繁忙的车道,没什么商业价值,但政府也得上点美国核心价值观之类的公益广告啊?!
没有!于是米尔德丽德,便有了想象和拓展的空间。
红底,黑字,简洁的广告语。一切符合广告效应的基本要求。
效果,没说的,超级好!
好到可以撑住这部电影的剧情发展。
于是,各色性格鲜明的人物粉墨登场。
高大魁梧的威洛比警长,满满的正能量,仿佛美国精神的全权代表。
有缺点的警员迪克森,浪子回头金不换,同样体现出好莱坞的宽容精神。
母亲米尔德丽德,生活一团糟,但不妨碍她上厅堂、下厨房、爆出口、烧警房……写到这儿,更加感受到美国电影,看似乱七八糟的人物,但关键时,总是会释放出某种特别的、预埋的价值观。
其他的人物,例如迪克森的母亲、冤死的女儿、米尔德丽德的前夫以及她儿子的同学,个个性格鲜明。导演在众多的原材料面前,通过煮、蒸、炖、焖、煎等一系列手法,愣是把这电影炒得色香味俱全。
二、眼睛传神,表演到位
性格塑造,那是剧本的事。
如何完美表达、甚至超常发挥,那就是演员的二度创作。
纵观全剧,整体表演,应该都在八十分以上。没明显的败笔。虽然,也没有达到像个别电影那种的刻骨铭心。
女主角米尔德丽德的角色,把控相当到到位。面对广告牌的凝视、面对神父的游说、面对警长的解释、面对前夫质问、面对犯罪嫌疑人的挑衅、面对媒体的拜访、面对孩儿的同学……甚至,面对前夫的小三……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无论是肢体语言也好,眼神表达也罢,都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绝不动摇的信念,其演技,未必最好,但已很好。
警员迪克森,也是重要的角色。戏份大,起伏也大。仇恨、粗暴、彷徨、反省、担当……一系列的角色转换,自然流畅,没有生涩的感觉。
警长的自杀,似有拔高的嫌疑,有点《金光大道》的高大全或高大泉,但无障碍,合情合理。给家属的信、给“母亲”的信、给警员的信……
一切OK!一切完美!一切prefect!
其他的角色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如冤死的辣妹、警员迪克森的有若干毛病的母亲、gay倾向的广告公司老板以及打台球的侏儒……
三、经典插曲,完美布局
电影刚开始,全身战栗!因为,听到了熟悉的前奏……哇!《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这是七十年代初期《英俊少年》就熟悉的一首爱尔兰老歌。TA和本片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就是瑞典ABBA的chiquitita(小女人)……
一首接一首经典的歌曲,让人诧异?!是导演的偏爱?还是剧情需要?
我们知道,电影导演,就是boss,至少在电影里,想咋整就咋整。如果对音乐有偏爱,随时插播,无可厚非。
但,据查询,并非如此。导演自有安排。
1、战斗序曲(Mildred Goes To War)
纯音配乐。慷慨激昂。表明“母亲”的宣战姿态。
2、广告牌上的火(Billboards On Fire)不用多说,和剧情相关联。
3、《夏天最后一顿玫瑰》(Last Rose of Summer )感伤的吟唱,让小镇笼罩在孤独的情绪中……
4、小女人(Chiquitita)有趣的设计。有点暴力倾向的迪克森,居然用耳机听这首柔情的歌,为他善良的本心做了铺垫。
5、百度翻译为《鹿皮种马蓝调》(Buckskin Stallion Blues),本片,有男声、女声两个版本。男版出现在广告牌完工后;女版出现在结尾时寻找凶手的路上,可谓用心良苦。
还有很多,因为非专业,不敢再写。例如:
the night ther drove old dixie down
walk away fense
……
本片音乐,一是经典。观影中,手机“摇一摇”,即可摇出单曲;二是完整。不像有些电影,有一句无一句的,不过瘾。三是完全配合剧情,绝非导演胡乱抒情,完全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三好广告牌”,应该是本次奥斯卡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如果特别喜好“文艺闷片”的影友不认同,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