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到新闻「一张20元钞票,要用支付宝去买?时代变了!」:
自动贩卖机的格子间里躺着一张张20元纸币,按下相应格子的号码,用微信或支付宝扫码付款,即可得到格子里的纸币......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将电子钱包中的数字兑换成纸币,中间不收手续费。人们扫码支出20元,实际到手的还是20元。
很多网友笑着说:
从前,人们缺钱是因为生活不够富裕。如今,人们缺钱是因为手上一张纸币都没有。
从贝壳到铜板、银子,到现金,再到现在的数字人民币,「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几度更换易容,无论「钱」有着怎样的妆容,「钱」就是钱!可「钱」是什么东西?或许,我们可以从《钱币里的中国史》窥视一二。
《钱币里的中国史》是著名作家清秋子所写的一本钱币演变、金融历史变迁的一部古代金融史,从神农氏以物易物的农贸市场交易,聊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银行。透过中国五千多年来,将「钱」的来龙去脉理了又理,借着一个个金融人物、金融故事,缓缓地告诉我们,「钱」到底是什么东西!
铸成大错--最复杂币制下的「钱」
王莽登基当皇帝之前,就曾开始币制改革:以五铢钱为基准,新发行大钱:大泉、契刀、金错刀。其中金错刀镀有黄金,官方以两把金错刀兑换民间的一斤黄金。透过这次的改革,王莽动用政-治-权-力巧取豪夺,夺走了刘家江山。而后,他又推出一套样式与品级诸多的全新币制,对老百姓展开进一步的掠夺,使得「农民商人失业、粮食商品俱废,百姓甚至有哭泣与街市」......
王莽的这场币制改革,是一次失败的改革,是一次企图以政-治-权-利干预经济、逆货币规律而行的改革,无论对于老百姓、还是对当时的经济环境,或者是对于王莽自己,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甚至可以说这把新铸的金错刀真真是「铸成大错」:新朝的迅速奔溃,就是始于这场荒唐的币制改革。从这个角度上看,「钱」不仅仅是钱,而是一把锋利无比、既可伤人也可能伤到自身的利器!
交子--通用货币还是信用货币
中学课本告诉我们:「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但《钱币里的中国史》不急于给出定论,而是从古代信用货币的历史一步步展开,讲述「交子」的前世今生:自西周,信用货币就活跃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在特定的场合用于专项买卖;并随着历史发展,宋代民间开始出现可以用于商品交换的媒介物「交子」。而后,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及统一发行等硬件条件的成熟,官方发行的「官交子」取代了民间的「私交子」,并有效地管控了「交子」的发现和流通,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
在「交子」普及之前,因为当时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官方无法将官铸铜币贯彻到底,所以唐宋都曾因为有限的铜矿资源及开采能力而受困,因为缺钱而倍感烦恼。所以,「交子」的出世解了当权者的燃眉之急,拯救了「钱荒」。所以,「交子」不仅仅只是货币,它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解了铜资源紧缺的困局,政府松了一口气,老百姓外出携带货品也更为轻松了。从这个角度上看,「钱」不仅仅是货币,而是一把调控物产资源的好手!
在不同时空、不同背景之下,「钱」有着不同的面貌、发挥着不同的功效。所以,我们无法从某个切面片面地为「钱」作出定义。但《钱币里的中国史》的作者,从中国历代货币及金融变迁历史背景出发,将「钱」若干典型切面一 一展现出来,把老祖宗的金融智慧揉碎了讲给我们听;从海贝的面世到铜钱孔方兄的困境,再到银子、元宝、交子、外国大洋,某种程度上,这本书已经非常完整的回答了「钱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解答是否贴切、是否正确,则有赖各位读者阅读思考之后,再做判断!